核动力战列舰 作品

第143章 派系养成(第2页)

  武飞和众多将领们跪下来谢恩,这是戍帝入都后对渤郡战事的肯定。至少戍帝现在还能表现“包容”。

  黄门在嘉奖后还颁布了:允许爻都子弟回乡的恩典。

  说是恩典,其实是戍帝要抽调这支东市军的骨干回去建立近畿军事力量。

  在黄门宣布这个恩典的时候,那些爻都系的将领们纷纷看向武飞,当然这一幕宫宦也看到了。

  在现场压力下,武飞很利索地回道:是的,征战大半年了,大家该回家看看了,所有从南边来的弟兄,今天晚上抽签决定探亲顺序。

  武飞起身对黄门说道:“这位郎官还请通报陛下,军中原有法度需要有人来维持,故,爻都子弟不能一次尽归。”

  黄门:“将军治军严格,且体察君心。请将军放心。”他笑眯眯接过武飞递到其袖口的金子。

  这位戍帝派过来的宫宦,从戍帝那儿得到主要任务,就是从这儿调兵。——只要武飞愿意给,那就是忠臣。愿意让半个军千人返回都城,那是大忠,而哪怕只是让一百人还都,那也是表明了态度的。

  既然武飞表明了态度,黄门就又给了武飞一个旨意。

  武飞看到了这个旨意后,懵逼了一下,戍帝让武恒羽来帮自己,同时宣布先破顾首关者为“征北将军”。

  黄门道:“陛下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想必若是自家的兄长前来,将军定能拿下顾首关吧。”

  武飞思索着戍帝背后用意,随后点头道:“多谢陛下,家兄有万夫不当之勇,若是他在了,顾首关必然能够拿下。”

  黄门道:那就好,就好。

  当黄门去和其他爻都的士官们细谈论戍帝恩威时候,武飞则是默默地坐着。

  …坐着写作业…

  戍天历37年1月份,四处都是年关的炊烟的气息。由于没有北边游荡的骑兵过来打草谷,各家各户都过着安稳年。

  年关第一天,黄玉城官道,道路上车辙开始出现,各地乡老们坐着牛车裹着枯草,赶到黄玉城大院参加第一届维持会,这样不成体统的会议是武飞主持的,所有人的牛车也都是统筹安排,至于枯草保暖也都是武飞的策划。

  在庭议中,乡老们相互拍掉身上草碎屑,自嘲道都是草民。

  而武飞也不在意这些形式,开始直接进行列表汇报统计工作。

  现在武飞兼顾渤郡的人力安排,开始新建水渠,储存粮食,铺设道路,这些事是过去渤郡太守的职责,但太守显然是不合格,征发徭役时每年都会累死上千劳役,让几百户家破人亡。

  事实上大爻内,那出身世家门阀的太守刺史们,他们的工作也都无武飞如此能力。

  这个时代太守刺史们平均水准太低,以至于在这个封建时代,轻徭薄赋成为治理官员的美谈。

  话说轻徭薄赋真的是万能药,天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造反呢?州官需要精干地、有效地组织劳动力(徭役)投入到水利,道路这样的工程体系内。这是技术活。

  秦汉时期就是这样恢复生产,后汉两晋中央失去了对州官的考核体系拿捏,以至于州官治理能力出现了持续几百年大倒退。

  并且到了宋明也都是如此,皇权不下县。放任世家大族私自蓄养奴仆。以至于河渠和道路修建所需的劳役工作,全部摊派给底层自耕农,而自耕农大量因为劳役死亡后,产生消极影响,逃避劳役,公共设施进一步缺乏人力维护。进而粮食产量下降,道路运载能力不足,生产和调动资源的成本增高,恶性循环。

  武撼峦曾对武飞说过“你是有宰丞之才”,当时武飞对此认为是自家人夸自家人。

  但北上后武飞也发现了:自己做的比大爻的其他区域州官都要好,当然这是“眼界超越时代”所带来的好处。

  例如:对渤郡优化了人力。武飞为了不让世族隐藏人力,在地方上搞起了投票制度,各个维持会的代表必须要争取到足够多当地成年男子的投票支持,才能保住席位,维持会内票数对应每个话事人的话语权。

  通过投票搞清楚了维持会中的实力派们后,武飞对他们摊派劳役。维持会中,谁拉的票多,谁摊派的多。当然,谁出的人多,武飞案台前摆着的地方意见就以谁为主。察举制人才选拔也就直接他们定了。

  当徭役到手后,武飞按照“军事管理”进行安置。武飞调走一批军中出身贫苦的子弟为吏,劳役一天工作时长不超过五个时辰,甚至工伤都预备了医师。渤郡今年的劳役没怎么死人,甚至大部分都还带了一些银钱回家。

  随着水渠修起来,粮食产量多起来,劳役死的少,以至于现在各家大族都觉得武飞留下来挺好,甚至想着武飞干脆别走了。

  当然武飞知晓自己走后这个体系就会逐渐失效,因为这套体系需要“会计算会书写会权衡”的人才,门槛太高了,至少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太高了。

  因为一旦劳动力调动算漏了,那就是群体事件,没有系统性培养人才的结构(现代教育),人才缺失那是常事。秦一统天下后就遭遇这样的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