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战列舰 作品

第149章 各回各家

  戍天历37年八月,昊国西宫中。昊王看着地图上顾首关南侧的兵马对峙,那个“东市军”的标示,牙齿咬得很紧:“此子一日不除,我后宫粉黛无颜色!”

  自从失去了渤郡后,昊国上层的消费,是肉眼可见地降了下来。宫女的衣服从丝织品变成了棉布,而粮食也从稻米变成了芦稷(高粱)。

  然而一旁年轻龙裔官员则是说道:“陛下,只是有人不想除掉此子。”

  昊王瞥了这位龙裔一眼,但是没有出言警告。因为,已经不止一个人,在旁敲侧击地叙述,赵诚对朝廷有了防备,想要养寇自重。这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人的谗言了,而是已经成为昊国内部一股势力;但赵诚也不是一个人,他麾下那些连战连捷的军功派们,被压制的越狠也越抱团。

  毕竟武飞和赵诚之间月月通信所产生的风言风语,已经造成三人成虎的势头。

  这“月月通信”是武飞那儿传出来的,武飞毫不避讳地对各方说道:“没有谁比我更懂赵大将军,我和他是好朋友。”

  其堂皇冠冕,以至于大爻内部那些见不惯武小雀的政敌们,也不是抓住这个指责武飞“通敌”,而是讽刺武飞吹牛。

  可昊国内可不这么想,毕竟赵诚先前一直是战无不胜,今年几次出关用兵小试,也逼着武飞手忙脚乱,丢了几十车原本该送到堡垒中的粮草。但现在,怎么着就是拿不下他呢?

  失去渤郡对于昊国来说,对兵家来说是失去了那些粮产,而对习惯了上层生活的顶层来说,向南的商利都被截断,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日常可不是一般的“日常”,取暖都不是普通柴火,而是烧过的银骨精炭。

  而在武小雀地盘上,敢于有这样“日常”的世家大族,都证明还有“膘”,刮的还不够。以至于宣冲治理过的地方,其豪门文化长达百年都是“含蓄”“收敛”“财不外露”。

  渤郡各地维持会的大佬们,现在乘马车开会时都只能躺在干草堆中保暖。回去之后还是跟着奴仆们一起掏耗子洞。

  在武飞的计算中,这就节省了不少棉布资源,让东市军有足够过冬的棉衣。

  渤地原本的世家在战乱和武飞的铁腕下,强行从奢入简。

  戍天历37年,武飞和赵诚都在互相封锁,控制治下粮食,药品,布匹等资源的流失;而武飞这边控制资源的能力,要比赵诚更游刃有余。

  要说昊国有没有让大爻富贵人家们所需要的“日常”呢?是有的。

  例如昊王此时大殿中燃着的灯火,是鲸油熬制的万年灯,这可是修神的上品。转手到了大爻内,是那些世家大族愿意花费百金买上一注的“必需品”,都是用于在宗祠内作为香烛,供奉祖上。

  而此时殿堂上琉璃瓦虽然少,但是明珠众多,且蓝紫红三色珊瑚异常夺目。这些从海中取得的珍奇,也是修术修法的上品。

  赵诚是允许这些资源被南下商人带着去买卖的,用来换取粮食,布匹,酒精;但是,武飞不允许大爻内地人买。

  但是昊国那边,凡是带了“违禁交易品”的商人,在返程时候全都被武飞劫下来了。

  …武飞对赵诚:用兵我比不过你,论局面,你比我难得多…

  37年,武飞开始整训东市军和武家北路军,虽然两队兵马都是武飞带过的,但是由于双方水土方言不同,所以相互间还有隔阂,

  为此武飞将全军分成两组,随机抽签,分组组队,演练炮术和攻城战术配合。

  这种强行把两支部队捏合成一支队伍的情况,在旧军队体系下是做不到。

  因为兵和队督是绑定死的,相互之间命令传达都是独一无二的。

  旧式军队的士兵们只能适应他们原本队督们发号施令的习惯;十几年前,在武家老军中,当队督们语气变化时,下面军士就知道命令的轻重缓急。

  但是在新军体系中,随着操典构建完善,命令体系统一;现在在合并过程中,下面士兵们能从陌生队督们的口中,获得他们熟悉的指令,也就能够有效指挥了。

  这就是新军部队和旧军部队种种差距中,非常不起眼,却相当关键的一个差距。

  在校场上连续十几日的精神注入后,士兵们渐渐对陌生队督口音不同但标准相同的口令熟悉了。

  随着旗帜和指令下达,成排弩箭齐射、投石车抛射演练后,最终结果证明:武恒羽军队和东市军在交换士官后,战斗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都只是在两三成之内,完全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话说,武飞通过情报也知晓,赵诚那儿也拿到自己的操典,开始一系列的尝试改良。

  注:赵诚拿到竹简后秉烛看了三天三夜,给出的评价是法家奇才。

  要说自己的练兵之法被赵诚摸索,武飞对此一点都不芥蒂,那是假的,但也没有那么畏惧。

  武飞:我还是那句话,赵诚的短板不是用兵,而是“小国难奉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