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懒人 作品

第112章 全真教“归顺”后的第一年(第2页)

作为穿越者,哪怕不是刻意去学习,但他那跨越数百年的见识沉淀,尤如一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这个时代认知的盲区。

比如数月前,席卷漠南、河北直至甘肃的滔天旱魃,便是鹿清笃价值的明证。

赤地千里,河床龟裂,别说汉地农耕几近绝收,就连依赖水草丰美的蒙古部族也牧羊无草,战马羸瘦。各部怨声载道,矛头直指主管庶务的忽必烈。刘秉忠等一众精通儒法、熟悉吏务的汉蒙臣工,面对这天灾亦是一筹莫展。正是这位“清玄真人”,将自己关在静室“参悟”一夜,于次日清晨,奉上了一套前所未闻的抗灾方略。_l!o*v!e*y!u?e¨d?u.._n!e.t¨

作为道士,鹿清笃献出的方略上没有画一道符录,没有念一句咒语,却条理分明,步步为营,模糊记忆里的农业碎片,或许来自短视频的零散知识,或许是无意翻阅的农书一瞥,在此刻凝结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框架。

当这些奇思妙想落在刘秉忠等实干能臣手上,立刻被赋予了血肉。

他们根据当地实情查漏补缺,细化执行,一套结合了后世经验与当世智慧的抗灾体系得以创建。数万军民戮力同心,硬生生从旱魔口中抢回了生机。

忽必烈成功渡劫,其治理声望在治下民众之中,乃至在漠北诸王眼中,皆陡然提升。

而且不止于此。

鹿清笃还将那后世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之类的清宫戏的模糊记忆,揉捏改造,为忽必烈量身打造了一套奇异的行政骨架。

这套制度的内核在于,在不得罪蒙古权贵基本盘的前提下,巧妙地赋予刘秉忠等汉人精英更清淅的权责分工和决策参与渠道。

创建诸如“军机处”雏形的机密议事机构和专项衙门,加之一些公文流转与职责明晰化的改革,让忽必烈麾下的汉蒙班底运行效率陡增。

蒙古勋贵依旧维持尊崇,但其无理干涉具体政务的信道却被无形地压缩,汉臣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更顺畅的发挥空间。

这套似清非清的体制,如同给忽必烈这辆野心战车安装了一套更精良的轴承,使其悄然积蓄着超越同侪的内部动能。

不过,鹿清笃付出的心血也并非无偿,他和忽必烈约定,想要让他鹿清笃继续出谋划策,那么在忽必烈的领地之内,蒙古军士欺压汉民的现象就必须绝迹,这也让无数百姓对清玄真人的恩情铭记五内。

更重要的是,忽必烈因专注内政整备与争位布局,对南方的军事压力大幅减缓。襄阳城郭、黄夫妇肩头那柄无形的利刃,暂时松了几分力道。这一点,远方的郭靖、黄蓉亦有所感。

这一日,鹿清笃方从王府议事出来,行走在归途街上。

依旧是那些身着皮甲、眼神锐利的蒙古侍卫“保护”着他,这也是忽必烈对他这位能臣近臣“亲近”的表现。

街角,一个衣衫褴缕的老丐瑟缩着伸出破碗,鹿清笃心念微动,不动声色地投下几枚铜钱。

那乞丐得了赏赐,骤然激动起来,猛地扑倒在地,紧紧抱住了鹿清笃的脚踝,将涕泪纵横的脸贴在他的靴面,口中含糊不清地颂着“真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