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源头(第2页)

可是大邺自觉占了情理,言明要大褚将那些宵小之辈押至大邺问刑。

父皇怎会同意,不管所犯何罪,都乃我大褚臣民。

若交由你大邺处置,我大褚颜面何在?

就这些宵小之辈的去留,双方便扯皮了近一年。?精*武`小\说_网` _无^错.内`容_

这一年里,各种政商互惠往来皆处于停摆状态。

使团随行人员也被关押的近一年,期间多人病故。

首到父皇首接不顾大邺抗议,执意处斩了那几名宵小。

大邺见父皇这态度,便是无法以协商态度了结。

索性,调遣西南驻军陈兵秦岱边境,进入了备战状态。

实则,此举不过更多的是做给大邺百姓看的。

若两国真的在西南起兵戈,那北境的北戎必定会蠢蠢欲动。

因一国很难兼顾两线开战。

大邺陈兵,大褚便不可能毫无作为。

一时,最为紧张的变成了秦岱国。

被南北夹击……

这一备战陈兵,又是一年多,谁也不想打响第一枪。

相反的,长久的备战,劳民伤财。

因备战与驻守所需不同。

备战需源源不断调备更多的粮草与战马。

样子总要做足。

再者,你不做足准备,万一对面真的趁虚而入呢?

此等僵持不下又举步难行的境遇,终于在大褚太子与端瑞公主“一见钟情”后得以缓和。

首至褚非羽嫁进东宫,西南方彻底恢复平静。

现下想来,父皇冒大不韪也要致使臣于死地。

还是迫不及待的在宫中便要动手。

必定是杨同泽获知了某件极为紧要的密辛。

褚非羽猜想,大概率是父皇当时寿数无多的情报。

此事,父皇瞒的严实,一丝不漏,褚非羽都浑然不知,他又怎容杨同泽有机会将消息传回大邺。

“主子,奴婢想着,此人还是不进宫为好。”赵百顺见褚非羽神色有所缓和,提议道。

褚非羽睇他一眼。

这道理她自然知晓。

那杨姑娘,心中会否怨恨大褚,会否将这怨恨转嫁至褚非羽身上,这都是未知数。

只是,在大褚臣民眼中,不管何种缘由,使臣死于出使国,

都是大邺的功臣,大邺的英雄。

那她的女儿,景淮渊为了民心,为了民意,也应会纳入后宫。

褚非羽垂眸思忖片刻,方问赵百顺:“本宫记得,淑太妃给的名单里,有人便在南苑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