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准备试飞——P-51野马战斗机!(第2页)
他一页一页翻阅,从起落架减震冲程到刹车系统迟滞系数,从发动机推力响应曲线,到机枪保险电路导通时间,再到座舱电气系统在颠簸工况下的瞬时负载表现....
最终全部翻完,他沉默片刻,轻轻点头,将报告合上。
从工程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没有偏差的胜利。′6?邀~墈,书!枉? ^已¢发?布?罪*薪+漳¢截~
整个测试流程中,无论是液压系统的封闭性、飞控响应的连续性,还是挂载投弹系统的动作逻辑,全都运行在标准容限之内,未出现任何设计级失控或结构性瑕疵。
每一道检验流程,每一项系统对接,皆如齿轮啮合般精确,恰如其分。
他对结果并不意外。
林壹心里很清楚,以他掌握的知识体系与设计理念,这架p-51的诞生并不是什么难以攀越的高峰。
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诞生于二战年代的活塞式战斗机,对他而言,只是“技术还原”而非“技术难题”。
它远远没有达到他认知的临界点,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难以攻克的瓶颈。
能被制造出来,是必然;能达到当前性能,是应当。
甚至,若不是水窑厂工业水平受限,他还有更激进的改进方案尚未施展。
所以,这是一场顺利得近乎“平静”的攻坚战。
不过即便如此,他依旧为这台战机的诞生,感到高兴。
因为,它不仅仅是黄崖洞兵工厂航空领域的首架实战机,更是他对现有制造体系完整性的一次严谨校验。
试飞计划最终定在翌日九点,由林壹亲自试飞。
头一天傍晚,整个水窑厂区便开始进入飞行前的预备状态。
厂区西北侧的滑行道与混凝土跑道进行全面清扫,扫除碎石、杂物与积尘,跑道边缘用白灰粉重新描画中心线与风向标志。
地勤连夜加装了两座简易信号旗杆与一套风速风向仪,由观测哨实时记录并报告现场气象。
机体移入二号检修棚,挂载弹药全部卸除,仅保留标准燃油与机枪弹链。
地面技工围绕整机展开最后一轮全系统巡检,涵盖动力、液压、电控、飞控、通信五大子系统。
首先是发动机检查。
v-12缸体的所有进气阀、喷油嘴与点火线圈一一拆下重装,并通过人工摇车检查气缸压缩比变化与曲轴空行程,确认无滞涩、无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