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562章 三一同归(62)(第2页)

陈砚的心怦怦直跳。他小时候听父亲说过,爷爷年轻时是有名的竹艺师傅,后来因为一场大病才回了乡下。要是能学会这些手艺,再去找这位周先生,说不定真能找到条出路。

他把竹篾册揣进怀里,又在老竹周围挖了挖,没再找到别的东西,就扛起斧头往家走。路过那棵老槐树时,他看到不少村民在树下烧香许愿,王婆正站在石旁,给个年轻媳妇指点怎么磕头。

“阿砚,你也来许愿?”王婆看到他,热情地招呼,“照心石可灵了,你看这树上的红绳,都是许愿灵验了来还愿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老槐树上果然挂满了红绳,在风里飘得像片红海。他心里一动,走过去摸了摸那块被磨得光滑的照心石,石头冰凉冰凉的,却像是有股暖流顺着指尖往心里钻。 “想啥呢?”王婆凑过来,“是不是想你爹的病?跟石头说说,准能好。”

陈砚没说话,转身往家走。他不想求石头,只想求自己手里的本事。

回到家,他把竹篾册拿给母亲看。母亲翻着册子,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这是你爷爷的字……他总说,陈家的手艺不能断,可惜你爹不爱学,没想到……”

“娘,我想学。”陈砚说,“我想把爷爷的手艺捡起来,说不定能治好爹的病。”

母亲抹了把眼泪,点了点头:“好,好,你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

接下来的日子,陈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跟着竹篾册学手艺。他学得慢,但肯下功夫,手指被竹篾划破了不知多少次,缠着布条继续编。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没说什么,只是每天变着法子给他做些有营养的吃食。

半个月后,陈砚编出了第一个像样的竹篮,虽然针脚有些歪歪扭扭,但总算有了个样子。他看着竹篮,心里像揣了个暖炉,第一次觉得这日子有了盼头。

这天,他正坐在院子里编竹筐,突然听到外面传来马车声。出门一看,是辆装饰考究的马车停在村口,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老者正站在车旁,打量着陈家的祖屋。

“请问,这里是陈守义老先生的家吗?”老者看到陈砚,客气地问。

陈守义是爷爷的名字。陈砚点点头:“是,您找他有事?”

“我叫周启山,”老者笑了,“是你爷爷的老朋友,几十年没联系了,这次来乡下办事,特意来看看他。”

陈砚心里一震,这不是竹篾册上的名字吗?他赶紧把周启山请进院子:“我爷爷已经过世很多年了,我是他的孙子陈砚。”

周启山叹了口气:“世事无常啊……当年你爷爷的竹艺,在城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可惜后来听说他病了,就断了联系。”他看到院子里晾着的竹篮,眼睛一亮,“这是你编的?”

“是,跟着爷爷留下的册子学的,编得不好。”陈砚有些不好意思。

“不错,有你爷爷的影子,”周启山拿起竹篮,仔细看着,“就是这收口的地方差了点火候,我给你指点指点?”

陈砚喜出望外,赶紧搬来竹篾,跟着周启山学。周启山果然是行家,三言两语就点透了关键,陈砚茅塞顿开,编出来的竹篮立刻精致了不少。

“你这手艺,好好打磨打磨,肯定能出彩,”周启山说,“我在城里开了家竹艺铺,正好缺个懂行的师傅,你愿意跟我去吗?管吃管住,工钱好说。”

陈砚心里一动,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可他看了看屋里病重的父亲,又犹豫了:“我爹病着,我走不开。”

周启山想了想:“要不这样,我先给你些钱,你请个好大夫给你爹治病,等他好点了,你再带着家人一起来城里,怎么样?”他从怀里掏出个钱袋,递给陈砚,“这点钱不算啥,就当是我给老朋友孙子的见面礼。”

陈砚看着钱袋,又看了看周启山真诚的眼神,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这是爷爷留下的福分,也是自己努力换来的机会。

“周先生,谢谢您。”他接过钱袋,深深鞠了一躬。

周启山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别辜负了你爷爷的手艺。我在城里等你。”

送走周启山,陈砚赶紧拿着钱去镇上请大夫。大夫给父亲诊了脉,说虽然病得重,但还有救,开了些好药,嘱咐要好好调养。

母亲看着药包,眼泪又掉了下来:“阿砚,这都是你爷爷在天上保佑咱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