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567章 三一同归(67)(第2页)

“备着呢,”陈砚笑着说,“后院的新竹够编百只归燕盒了。”

挂了电话,陈砚往炉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每个有竹艺坊徒弟的地方,都用红笔圈了出来,像颗颗跳动的星子。他翻开爷爷的竹篾册,最后一页已经写满了字,有他的,有春杏的,有沈砚秋的,还有苏念竹歪歪扭扭的中文签名,密密麻麻的,像片竹林,也像片星空。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竹楼的灯光在雪地里晕开片暖黄,和远处思源亭的灯光连成一片,像条温暖的河,流淌在岁月里。陈砚知道,这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竹筏永远漂在河上,新竹永远从土里冒出,念想永远在心里生长。而他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炉火,守着这片竹,让每个来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根,让每个走的人都能带着念想出发,让这门手艺,这方土地,这些牵挂,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向着阳光,向着远方,永远生长。

竹楼的门敞开着,风雪吹进来,却带不走屋里的暖。炉子里的火噼啪作响,像在数着过往的日子,也像在盼着将来的团圆。墙上的镇魂珠闪着光,映出满屋子的竹影,晃得像流水,载着所有的故事,流向更远、更暖的地方。

清明这天,竹艺学院的思源亭前聚了不少人。沈砚秋带着台湾来的学生,正往亭柱上系红绳,每条红绳上都挂着片竹制的祈福牌,牌上写着两岸亲人的名字。苏菲——现在该叫苏念竹了,正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老华侨栽下的那棵楠竹已经长得比亭檐还高,竹节上刻着的“思源”二字,在春雨里泛着温润的光。

“师傅,您看这竹芽!”苏念竹突然指着竹根处,那里冒出颗嫩黄的新芽,顶着透明的雨珠,芽尖竟天然长成个“回”字形状。

陈砚蹲下身细看,心里一动。这是竹灵显形了,比当年露珠里的竹楼影更真切。他想起爷爷竹篾册里的话:“竹性通灵,善解人意,心之所向,形之所现。”看来这棵楠竹,是真把“归乡”二字刻进了骨里。

“得给它起个名,”沈砚秋掏出竹牌,“叫‘归芽’咋样?”

“好,”陈砚点头,“就叫归芽。”他让徒弟取来最细的竹丝,在芽尖周围编了个小小的竹环,环上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算是给这棵有灵性的新竹安个家。

雨越下越大,众人躲进竹楼避雨。春杏正给孩子们讲竹艺史,讲到宋代的竹丝灯时,窗外突然传来阵清脆的风铃响——是苏念竹新做的竹制风铃,挂在归芽竹上,铃舌是片极薄的竹簧,风一吹就发出“叮铃”声,像在应和春杏的讲解。

“这风铃里有玄机,”苏念竹笑着展示,“我在竹簧里刻了《诗经》的句子,风大时是‘凯风自南’,风小时是‘棘心夭夭’,都是讲乡愁的。”

陈砚接过风铃细看,竹簧上的刻痕细如蚊足,却字字清晰,果然是用心了。他想起苏念竹刚来时,连“竹”字都写不利索,如今竟能把诗刻进竹簧里,不禁感叹:“这手艺真能养人,连心思都跟着细了。”

正说着,林溪举着手机跑进来:“师傅,台北的竹艺铺发来视频,说他们那儿也下着雨,沈师叔当年栽的楠竹,也冒出了同款的‘回’字芽!”

视频里,台北的雨丝斜斜织着,竹影婆娑间,棵新竹正从老竹根旁探出头,芽尖的“回”字在雨里闪着光,竟和归芽竹的形状分毫不差。沈砚秋的眼眶红了,对着屏幕里的徒弟喊:“把竹环也挂上,就用师傅教的‘九转连环篾’,让两岸的芽儿借着竹丝连起来!”

雨停时,陈砚带着众人去后院看“认养竹”。那棵叫“盼归”的细竹,不知被谁系了串纸鸢,鸢尾是用竹篾编的燕子,翅膀上写着“两岸同天”。风过时,纸鸢顺着竹梢往上飞,像要衔着竹尖,飞到海峡对岸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台湾来的小施主挂的,”老和尚不知何时来了,手里拄着新做的竹杖,杖头雕着双飞的燕子,“他说要让纸鸢替他看看,大陆的春天是不是和台湾一样暖。” 陈砚望着纸鸢,突然想起沈敬之的归燕盒。当年那只盒子里的燕子,如今终于能借着纸鸢飞起来了。他让徒弟取来竹篾,当场编了只更大的纸鸢,鸢身用两岸的竹丝混编而成,一面是大陆的万里长城,一面是台湾的阿里山,中间用根红竹篾连着,像条看不见的血脉。

纸鸢放飞时,全村的人都出来看。风筝越飞越高,红竹篾在蓝天白云间划出道弧线,把两岸的景致都系在了一根线上。苏念竹举着相机连拍,嘴里不停念叨:“太神奇了,竹子真的能把两地连起来!”

入夏时,台北的竹艺铺传来消息,说要和竹艺学院合办“两岸少年竹艺营”,让台湾的孩子来大陆学编竹筏,大陆的孩子去台湾学竹丝镶嵌。陈砚让狗剩提前编了十艘小竹筏,每艘筏尾都绑着片竹制的“船票”,票面上刻着两岸的景点,像张写满牵挂的明信片。

开营那天,台湾的孩子们刚下船,就被狗剩的竹筏吸引了。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筏尾的船票,奶声奶气地问:“这上面的阿里山,和我家窗外的一样吗?”

“等你学编完竹筏,就知道了,”狗剩蹲下来教她握竹篙,“编筏子和想家一样,得用心,不然竹篾会散,念想也会飘。”

小姑娘似懂非懂,却学得极认真,小手被竹篾扎破了也不吭声,只盯着自己编的小竹筏傻笑。陈砚看着她,突然想起当年的狗剩,也是这样攥着竹篾不肯放,心里的念想比谁都重。

竹艺营办了半个月,孩子们同吃同住,一起编竹篮,一起刻竹牌,临别时竟难舍难分。那个羊角辫小姑娘把自己编的竹筏送给春杏的女儿,筏上刻着“我家在台北,你家在大陆,我们是邻居”;春杏的女儿则回赠了个竹制的万花筒,筒壁刻着两岸的风景,转动时能看到长城和阿里山在同一幅画面里。

“这哪是送礼物,是在心里搭桥呢,”王婆看着孩子们交换信物,抹着眼泪说,“我年轻时总听人说‘隔海相望’,现在才知道,海再宽,也挡不住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