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三一同归(69)(第3页)
那天下午,苏念竹从法国寄来个包裹,里面是本她写的《世界竹艺史》,扉页上用中文写着:"中国竹艺是世界竹艺的根,而两岸竹艺,是这根上最壮的芽。"书里特意用三章篇幅介绍两岸竹,还配着陈念台在竹苗旁学步的照片,图说写着:"新生的希望。"
陈砚把书放在竹楼的藏书阁里,旁边就是爷爷的竹篾册和沈敬之的归燕盒。他突然觉得,这些物件就像串珠,被"中国"这根线紧紧串在一起,少了哪颗都不完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月初,两岸的孩子们要联合搞场"云编竹筏"活动。大陆的孩子在竹艺工坊编竹筏的主体,台湾的孩子在台北编竹筏的帆,最后通过视频拼接在一起,拼成艘完整的"团圆号"竹筏,送给冬奥纪念馆。 活动当天,陈念台穿着件竹纤维做的小褂子,上面印着两岸竹的图案,在镜头前晃来晃去。轮到他展示手里的竹丝时,小家伙突然举起脖子上的竹片,对着镜头喊:"台台,家!"
虽然吐字不清,却让两岸的孩子们都笑出了眼泪。台湾的孩子们举着刚编好的竹帆,上面用竹丝编着"我们回家了",大陆的孩子们则举着竹筏主体,上面刻着"欢迎回家"。
当两段视频拼接完成,"团圆号"竹筏在屏幕上完整出现时,整个竹艺工坊都沸腾了。孩子们蹦着跳着,手里的竹丝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像无数根连接两岸的线。
"这孩子说的对,"王婆抹着眼泪,"家,咱都有一个家,叫中国。"
入夏时,春杏的屏风和台湾艺人的竹雕一起在冬奥纪念馆展出了。陈砚带着沈砚秋、春杏和陈念台去参加揭幕仪式,小家伙第一次坐高铁,一路上都扒着窗户看,指着窗外的竹林喊"两岸竹",惹得邻座的台湾同胞直笑,说"这娃认亲认到家了"。
揭幕仪式上,当覆盖在展品上的红布被揭开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春杏的屏风和台湾艺人的竹雕并排摆放,中间用竹丝编着条彩带,上面写着"两岸同根,艺脉同源"。
有位外国记者好奇地问陈砚:"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用竹子做艺术品?"
陈砚指着屏风上的两岸竹:"因为竹子有节,像中国人的骨气;竹子空心,像中国人的包容;最重要的是,竹子的根扎得深,无论长到哪里,都记得自己的故土。"他抱起陈念台,"就像这孩子,生在大陆,记着台湾,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根,在整个中国。"
陈念台似懂非懂,却对着外国记者举起脖子上的竹片,奶声奶气地喊:"中——国!"
那天下午,他们去了祖屋的纪念馆。陈砚打开阁楼的门,阳光照在爷爷和沈敬之当年用过的竹笔上,泛着温润的光。沈砚秋拿起两支笔,递给陈念台一支:"来,娃,给爷爷和太爷爷画个竹子。"
小家伙握着竹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了棵竹子,竹根在大陆,竹梢在台湾,中间用条直线连着。虽然画得不成样,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回程的高铁上,陈念台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片两岸竹的叶子。陈砚看着儿子恬静的睡颜,突然想起爷爷竹篾册里的最后一句话:"守艺如守心,心在,根就在。"
他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飞驰的高铁,载着他们奔向更美的未来;就像这两岸竹,会一年年长高,一年年茂盛;就像陈念台和无数两岸的孩子,会慢慢长大,把这份念想一代代传下去。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份心,守着这份艺,守着这个家,让两岸的竹丝永远相连,让两岸的念想永远相通,让这门手艺,这份牵挂,像竹子一样,生生不息,向着阳光,向着团圆,永远生长。
高铁窗外,成片的竹林在风中摇曳,像无数双挥舞的手,在欢迎着远行的人回家。车厢里,陈念台的小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大概是梦见了两岸的孩子,正在两岸竹下,一起编着永远编不完的竹筏,驶向永远的家。
喜欢一人之下,烽火铸铁请大家收藏:()一人之下,烽火铸铁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