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三一同归(71)(第2页)
立夏这天,竹艺工坊的竹田里飘着新竹的清香。陈念台已经十一岁了,正带着几个两岸竹艺夏令营的孩子测量同心竹的高度。这株最早培育的同心竹已经长到三米多高,竹节上的螺旋纹路越发清晰,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条连接两岸的金色河流。
“这节是去年长的,”陈念台指着竹身上一道明显的刻痕,“当时测的是两米一,现在已经三米七了,老师说这叫‘拔节生长’,就像咱两岸的关系,一天比一天近。”
台湾来的小姑娘阿美蹲在竹根处,用竹制的小铲子拨开泥土,露出下面纠缠的根须——这些根须已经蔓延到旁边的台湾桂竹和大陆楠竹根系里,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分不清哪是同心竹,哪是原生竹。“俺爸说,这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把根须的样子画在竹浆纸本子上,“就像他在大陆开的工厂,原材料来自台湾,市场在大陆,谁也离不开谁。”
春杏正在竹楼里赶制一批竹制书签,这些书签要送给参加两岸青少年研学活动的学生,正面刻着“两岸一家亲”,背面是片微型的两岸地图,用极细的竹丝连接着。“昨天研学团的老师说,有个台湾孩子看到地图,突然问‘为什么台湾和大陆是分开的’,”她往书签上刷着清漆,“我当时就告诉他,就像这竹丝,看着是两根,其实早就连在一起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砚秋从台北带回了好消息,台湾的教育部门决定将两岸竹艺纳入中小学选修课,还特意邀请竹艺工坊的师傅去台湾授课。“他们说要编套《两岸竹艺教材》,”他翻开带回的样章,“里面选了爷爷的竹篾技法,也选了沈敬之的竹丝镶嵌,还配着同心竹的生长照片,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咱的文化血脉相连。” 陈砚接过教材样章,手指抚过扉页上的题词——“竹韵同源,文脉相承”,是两岸教育界的泰斗共同题写的。他想起爷爷当年在祖屋油灯下编写竹篾册的样子,大概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些手艺能走进两岸的课堂,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
芒种时节,两岸联合举办的“竹艺嘉年华”在村里拉开帷幕。广场上搭起了竹制的舞台,舞台背景是幅巨大的竹丝镶嵌画,左边是台北的故宫,右边是北京的故宫,中间用同心竹的竹丝连接,画框的四角各刻着一个篆字:“同文同种”。
开幕式上,那位台湾老兵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拄着两岸竹做的拐杖,走上舞台。他手里捧着个竹制的盒子,有片珍藏了七十年的粽叶。“今天我要把这哨子换了,”老兵的声音在麦克风里回荡,“换成这片粽叶——七十年了,我终于明白,咱中国人的念想,不是靠哨子喊出来的,是靠这粽叶连着的,靠这竹子缠着的!”
他把哨子放进竹盒,换上片新鲜的两岸竹叶子,高高举起:“我要告诉所有台湾年轻人,你们的根在大陆,就像这竹子的根,扎在土里,谁也拔不掉!”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陈念台拉着阿美的手,带头喊起了“两岸统一”的口号,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响亮,像竹林里的新笋破土,听得人心里发烫。
嘉年华期间,最受欢迎的是“竹艺传习区”。台湾的老艺人教大陆孩子编竹制的“风狮爷”,那是台湾金门的传统吉祥物;大陆的师傅则教台湾孩子扎竹制的风筝,风筝上画着两岸的山水。有个台湾小男孩扎的风筝特别大,翅尖分别写着“台北”和“北京”,放飞时,风筝在天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像座连接两岸的虹桥。
“这风筝线用的是两岸竹的纤维,”教扎风筝的师傅对围着的孩子们说,“比普通的线结实十倍,就算刮大风也断不了,就像咱两岸的情分,经得起任何考验。”
陈砚在传习区看到个熟悉的身影——苏念竹带着她的法国丈夫和孩子来了。她的小儿子正跟着阿美学编竹蜻蜓,小家伙的中文还不太流利,却能准确说出“两岸竹”三个字。“巴黎的竹艺馆每年都接待上万名参观者,”苏念竹笑着说,“有个法国孩子参观后,非要让父母带他来中国,说要亲眼看看能编出‘团圆’的竹子长什么样。”
她的丈夫举着摄像机,正对着同心竹拍摄,镜头里,竹节上的螺旋纹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要把这些拍成纪录片,”他用生硬的中文说,“告诉法国人,中国的竹子会说话,说的是‘和平’和‘团圆’。”
夏至那天,工坊接到了个特殊的订单:联合国要定制一批竹制的“和平信物”,送给各国的领导人,每只信物都是用同心竹雕刻的地球仪,球面上用竹丝编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底座刻着“一个中国”。
“联合国的人说,选同心竹是因为它的生长方式,”林溪念着订单说明,“根在一处,枝向全球,就像中国倡导的和平理念——先安内,再安外。”
陈砚带着徒弟们连夜赶工,沈砚秋负责雕刻地球仪的轮廓,春杏设计竹丝的纹路,陈念台则帮着打磨竹制的底座,小家伙的额头上沾着竹屑,却笑得格外认真。“老师说联合国是世界大家庭,”他擦了擦汗,“那咱中国就是大家庭里的一员,台湾是中国的孩子,不能乱跑。”
赶工间隙,老和尚带着镇魂寺的僧人送来斋饭,饭桶是竹制的,上面刻着“天下大同”。“镇魂珠最近亮得很,”老和尚看着忙碌的众人,“大师傅说,这是因为人间的正气越来越盛,连珠子都跟着欢喜。”
当第一只竹制地球仪完工时,天边正好泛起鱼肚白。陈砚捧着地球仪,对着晨光细看,发现同心竹的竹纹在光线下竟显出淡淡的金色,像有无数细小的河流在球面上流淌,最终都汇入同一个海洋。他突然明白,这竹子里藏着的,不只是两岸的牵挂,还有中国人对世界的善意。
大暑时节,两岸竹艺联合实验室有了新发现:同心竹的竹纤维里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自然分解塑料,是天然的环保材料。这个发现登上了《自然》杂志,标题是《来自中国的“绿色希望”——两岸合作培育的新型竹种或将改变世界》。
消息传开后,各国的环保机构纷纷来函,希望能引进同心竹种。陈砚和台北的实验室商量后,决定成立“同心竹环保联盟”,免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竹种和培育技术,但有个前提:必须在官方文件中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不是小题大做,”陈砚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说,“环保是全人类的事,但咱中国人的底线不能丢。就像这同心竹,不管种到哪个国家,根始终在中国,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部分。” 联盟成立那天,陈念台和阿美代表两岸的青少年,种下了第一株送往非洲的同心竹苗。小家伙们给竹苗系上红绳,绳上挂着两岸孩子的合照,照片背面写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地球。”
入秋后,两岸经贸论坛在竹艺工坊举行。签约仪式上,两岸的企业家们用春杏设计的竹制茶具举杯,茶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在奏响合作的乐章。有位台商在签约后,特意走到同心竹前,摸着竹节说:“我在大陆经商二十年,最大的体会是,两岸就像这竹子,只有抱成团,才能长得高,长得壮。”
论坛结束后,陈砚带着众人去祖屋的纪念馆。阁楼里,爷爷的竹篾册和沈敬之的归燕盒并排摆在玻璃柜里,旁边是那本《两岸竹艺教材》和联合国定制的地球仪模型。阳光透过窗棂,在这些物件上投下重叠的影子,像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陈念台指着玻璃柜里的竹笔,问:“爷爷,太爷爷和沈太爷爷要是看到现在这样,会高兴吗?”
陈砚蹲下来,指着窗外的同心竹林:“你看这些竹子,长得多好,他们肯定高兴。他们那代人没能完成的心愿,正在我们手里实现,等你长大了,还要接着做下去,让这竹子长遍世界,让所有人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团圆是必然的。”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头,从口袋里掏出片同心竹的叶子,叶子的形状像只展翅的鸽子,他把叶子夹进《两岸竹艺教材》里,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五星红旗。
寒露那天,工坊收到台北竹艺铺的快递,里面是只竹制的航模,模型是架两岸联合研制的大飞机,机身上用竹丝编着“两岸直航十周年”。附信里说,台湾的孩子们要带着这架航模,来大陆参加航模比赛,还要在比赛现场表演竹艺,让所有人都看看两岸孩子的合作成果。
陈砚把航模摆在竹楼的最高处,正好对着窗外的同心竹林。风吹过时,航模的机翼轻轻转动,竹丝编的螺旋桨发出“嗡嗡”声,像在模拟飞机起飞的轰鸣。他看着航模和竹林在夕阳下的剪影,突然觉得这场景像首未完的诗——爷爷和沈敬之写下了开头,他们这代人续写了中段,而陈念台他们,将写出最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