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民安张玉皇3 作品

第582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功德圆满(第2页)

道士已经举剑要劈,被张兴东按住手腕:“等等。”他拿起一块没绣完的绸缎,上面用银线绣着半只凤凰,“这不是谶语,是寻人启事。你看这凤凰翅膀,绣的是终南山的形状。”

三日后,他们在终南山的破庙里找到了绸缎庄的娘子。她正给孩子们缝棉衣,手指被冻裂的口子渗着血。“我男人欠了钱,债主说不还钱就卖孩子,”妇人哭着说,“听说山里有位织锦仙娘,能把心愿绣进绸缎里,说不定孩子爹的故人能看见……”

张兴东掏出自己攒的月钱,又让同僚们凑了些,凑够了欠款。道士看着他把银子递给妇人,桃木剑上的灵光忽然黯淡了:“你不怕她真是妖怪?”

“怕啥?”他笑了笑,雪落在他肩头,很快化成水珠,“妖要是能把针脚绣得这么匀,比有些人还像人。”转身时,腰间挂着的、当年从河里捞上来的婴儿襁褓碎片,忽然发出温润的光。

三、边关的风

三十岁那年,张兴东被派去边关送军粮。风沙比长安的雪更烈,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他牵着骆驼走在戈壁上,看见远处的烽火台塌了半边,守军正用草席裹着战死的士兵。

“匈奴人昨夜又来偷袭,”老兵啃着干硬的饼子,牙齿咬得咯吱响,“他们骑着骆驼冲阵,我们的弓箭根本射不准。再等不到援军,这关隘就守不住了。”

夜里他守在粮车旁,听见帐篷里传来哭声。个十五六岁的小兵正对着家书抹眼泪,信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房子。“我娘说,等我回去就给我娶媳妇,”小兵抽噎着,“可我连今年的种子都没给家里留……”

张兴东忽然想起瓦岗村的田埂。每年播种时,父亲总会留一把最好的种子,说要给路过的鸟儿吃。“留有余地,才能长久。”他摸出怀里的干粮,分给小兵一半:“明儿我跟你们去巡哨。”

匈奴再来时,他没躲在粮车后。看着那些挥舞弯刀的骑兵,忽然想起修河堤时王伯说的:“水流得太急会冲垮岸,得有弯儿缓冲。”他让守军把粮车摆成弧形,骆驼拴在车辕上,等敌军冲到近前,突然解开缰绳。

受惊的骆驼四散奔逃,冲乱了匈奴的阵脚。守军趁机放箭,竟打退了这次进攻。小兵兴奋地拍他的肩膀:“张大哥你真神!”却没注意他后背被流矢划破的伤口,正渗出金光,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

四、天庭的秤

再次睁开眼时,张兴东站在一片云海里。脚下的玉阶比长安的金砖还亮,远处的宫殿檐角挂着铃铛,风吹过却没声音。一个穿冕服的老者朝他拱手:“恭喜你通过试炼。”

他低头看自己的手,不再是布满老茧的模样,却能清晰记得握过的农具、卷宗和弓箭。“试炼?”

“自鸿蒙初开,天庭就缺个懂人间的主。”老者指向云海深处,那里浮现出无数画面:瓦岗村的婴儿长成了教书先生,绸缎庄的孩子们进了学堂,边关的烽火台旁开出了野花,“你救婴儿时,舍身护弱是仁;辨绸缎时,见微知着是智;守边关时,临危不乱是勇。但最难得的,是你始终把自己当个人。”

张兴东忽然看见云海里漂着粒微尘,像极了当年晒谷场石碾子缝里的土。他伸手接住,微尘化作杆秤,秤砣是颗跳动的红心,秤杆上刻着“公平”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