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格物致知(第2页)
----------
崇祯没有浪费时间,直接切入了正题:“先生所着《天工开物》,朕已通读数遍,深感其中所述百工技艺,包罗万象,实乃经世致用之宝典!尤其论及火药、火器一篇,颇有独到之处。不知先生对我朝如今之火器改良,可有何高见?”
宋应星连忙起身,谦虚地躬身道:“陛下谬赞,草民愧不敢当。《天工开物》不过是草民将平日所见所闻、以及与各地工匠交流所得,略作整理罢了,其中疏漏谬误之处,定然不少。若论火器之道,草民所知浅薄,实不敢在陛擅长铸炮者,当属已故少詹事毕懋康大人之族弟——毕懋良先生。毕家世代精研军工,于火器一道,远胜草民多矣!”
“毕懋康?毕懋良?” 崇祯对这两个名字有些印象,似乎都是明末着名的火器专家。“毕懋康已逝,但其弟毕懋良尚在?”
“回陛下,毕懋良先生因受其兄牵连,如今赋闲在家,但其才学,海内知名。” 宋应星如实答道。
“好!此等人才,岂能埋没?!” 崇祯立刻下令,“着吏部与锦衣卫,立刻寻访毕懋良!若其尚在人世,即刻以朕之名义,征召其进京!朕要重开军器研发!朕要让大明的火器,再次领先于世!”
解决了火器人才的问题,崇祯又提出了另一个想法:“先生,朕另有一事,想请教先生。京师街道,多为土路,晴则扬尘,雨则泥泞,车马行人,多有不便,亦有碍观瞻。朕意,欲仿效古罗马,用碎石铺设京城主要街道,不知先生以为,此法是否可行?其利弊如何?”
宋应星一听,眼睛顿时亮了!他对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实用工程,显然比空谈理论更感兴趣。“陛下圣明!此乃泽被万民、功在千秋之大好事啊!” 他立刻表示支持,“以碎石、河沙、辅以糯米汁或三合土(石灰、黏土、细砂)夯实路面,坚固耐久,远胜土路!若能推行,不仅方便百姓出行、商旅往来,更能提升京师观瞻,彰显天朝气象!”
随即他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不过,此事工程浩大,耗费亦巨。依草民之见,不妨先行试点。可先从城内民居密集、路况较差之背街小巷着手,修筑一二里,以试验工法,核算成本,积累经验。待技术成熟、财力充裕之后,再逐步推及主街干道,乃至京郊官道,则更为稳妥。”
“善!” 崇祯抚掌赞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 他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宋应星立刻会意,躬身道:“陛下所虑,草民明白。此等工程,耗费人力物力甚巨,且涉及沿途协调、物料采买等诸多环节,若无强力监管,极易滋生胥吏舞弊、地痞滋事、甚至……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等弊端。恳请陛下,于工程督造之时,派遣厂卫精干人员,全程监督!震慑宵小,确保工程钱粮,能真正用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