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恩科(第2页)
这股不满的情绪,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迅速发酵!数百名落榜士子,竟真的聚集在一起,准备前往都察院甚至午门之外“鸣冤”,声讨主考官,要求朝廷重审试卷!
----------
对于这一切,崇祯皇帝早已通过厂卫的密报,了如指掌。
他对科举的意义,有着远超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这科举,尤其是这最后的殿试,便如同他那个时代的“高考”一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又远比“高考”更为残酷!因为,它决定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前途,更是一个家族、一个阶层,未来数十乃至上百年的命运!
而他,作为大明朝的皇帝,便是这场“终极考试”的唯一出题人、主考官、和……命运裁决者!他拥有着决定所有贡士最终命运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知道,此次科举,关系到他新政的推行,关系到朝堂的稳定,更关系到他能否借此机会,选拔出一批真正忠于自己、能为己所用的寒门俊才,以打破旧有官僚集团的垄断!绝不容许有任何差池!
为了彻底杜绝舞弊之可能,也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些新科贡士的真实才学与应变能力,他当即便下达了一道特殊的旨意:
在三日之后的殿试当天,所有文武贡士,在参加正式的殿试之前,必须先在皇宫偏殿之中,参加一场由四位主考官亲自主持的“复试”!
----------
复试当日,紫禁城内的文华殿与武英殿偏殿,气氛肃穆,秩序井然。
三百名文贡士与三百名武贡士,在经过了严格的安检之后,分别进入各自的考场。
主考官张瑞图,在巡视文科考场之时,看到夏完淳的卷子,眉头微微一皱。他觉得,这位名满江南的少年才子,其文章虽然辞藻华丽,文采飞扬,但……似乎也多了几分少年人的理想主义和不切实际,少了几分洞察世事的沉稳与老辣。反倒是另一位名叫瞿昌文的考生,其策论观点犀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颇合他这位“帝党”老臣的心意。
而一旁的冯铨,则不动声色地将张瑞图的这些细微表情变化,尽收眼底,心中暗自揣摩着这位同僚的喜好和……皇帝陛下的真实意图。
复试很快便结束了。所有卷宗,皆被当场封存,交付誊录所的太监们,进行统一的誊抄和批阅。而皇帝钦定的四位主考与十九位同考官,也将连夜对这些卷宗,进行最后的审阅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