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集:《楚门传奇传星际,新敌暗伺阴影中》(第2页)
“师父,九尾前辈,”云逍开口,声音沉稳,“刚刚接到卫星监测站的报告,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星云区域,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但持续存在的异常能量源。我们的常规探测手段无法解析,但根据之前从星舰残骸中获取的部分数据对比……”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凌玥,继续道:“那能量特征,与‘熵蝗’的描述,有高度吻合的可能。”
“熵蝗……”凌玥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眼神一凛。这个在墨尘的记忆碎片和星舰指挥官的只言片语中提到的神秘组织,像一道阴影,始终笼罩在他们心头。传说他们操控着可怕的“熵化孢子”,能将一切文明化为混沌的养料。
楚临风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人,沉声道:“‘临时观察员’的身份,既是认可,也是枷锁,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地球已经暴露。星际议会的决议,看似给了我们时间,实则可能将我们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您是说,熵蝗会在议会的眼皮底下动手?”凌玥皱眉。
“议会的权威并非无处不在,银河系太大了,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楚临风缓缓道,“‘熵蝗’敢在这个时候接近奥尔特星云,说明他们要么有恃无恐,要么……已经找到了绕过议会监控的方法。他们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地球上与熵核、与上古守界者有关的一切,甚至……我们这些人。”
就在这时,基地内部传来一阵轻微的警报声。一名年轻的“界痕”成员匆匆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份数据板:“楚先生,凌组长,云组长,九尾前辈!刚刚收到来自‘星轨信使’的公开星际通讯,是……是关于我们的。”
众人走进指挥中心,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正播放着经过剪辑的“熵核事件”回顾影像——楚临风催动符文的身影、凌玥血祭界标石的决绝、云逍破镜而出的剑意、九尾狐在青丘禁地探寻的画面,甚至还有无面者最后牺牲的瞬间……画面制作精良,旁白充满了异域情调的赞叹。
“……这就是来自地球的英雄们,他们以凡人之躯,力挽狂澜。如今,他们的母星获得了‘临时观察员’的身份,这是古老文明与新生力量的一次奇妙交汇。让我们期待,这颗蓝色星球,能在银河的舞台上,绽放出怎样的光芒……”
通讯的最后,是“星际议会”的官方标志和对地球获得“临时观察员”身份的正式宣告。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年轻的成员们脸上带着兴奋和好奇,毕竟,这意味着他们所守护的地球,终于不再是宇宙中的孤岛。但楚临风、凌玥等人的心情却无比沉重。
“这不是荣耀的宣告,”楚临风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这是将我们放在了聚光灯下,告诉所有窥伺者:看,他们在这里。”
九尾狐点头:“而且,这影像的传播,无形中夸大了我们的力量,也可能……暴露了我们的弱点。”
云逍看着屏幕上自己破镜的画面,若有所思:“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星际展示了‘平衡符文’、‘守界者血脉’这些东西的存在和潜力。对于像‘熵蝗’这样对熵化能量和上古兵器感兴趣的组织来说,这简直是……一份详尽的‘宝藏地图’。”
第三章:奥尔特星云的阴影
太阳系的边缘,奥尔特星云。这里是一片由无数彗星、冰质天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广袤区域,距离太阳约5万到10万天文单位,是太阳系最遥远的边疆。这里黑暗、寒冷,充满了未知。
然而,在这片死寂之中,一艘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宇宙飞船,正如同潜伏的巨兽,无声地穿梭在密集的彗星群中。它的外表并非光滑的金属质感,而是覆盖着一种类似生物甲壳与扭曲机械的混合体,表面布满了不规则的纹路和孔洞,偶尔会有暗红色的光芒从孔洞中渗出,如同巨兽的呼吸。
这艘飞船没有任何已知文明的标志,只有在其舰首最核心的位置,镌刻着一个令人不安的图案:一只由无数扭曲线条构成的蝗虫,蝗虫的身体内部,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混沌与熵乱——这正是“熵蝗”组织的象征。
飞船内部,环境诡异而压抑。粘稠的绿色液体在管道中缓缓流动,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墙壁上镶嵌着无数透明的培养舱,里面浸泡着形态各异、被熵化能量侵蚀的生物,它们有的是人形,有的是其他外星种族的样貌,但无一例外都失去了神智,只剩下对能量的本能渴望。
在飞船的核心控制室,一个被笼罩在厚重黑袍中的身影,正站在一面巨大的、显示着太阳系星图的屏幕前。他的头部被一个造型古怪的头盔覆盖,看不清面容,只能听到从头盔内部传出的、如同无数昆虫振翅般的沙沙声。
“……地球,‘临时观察员’……呵,星际议会的小把戏。”沙哑而混乱的声音响起,“他们以为竖起一道名为‘观察员’的围栏,就能挡住我们的脚步吗?”
在他身后,排列着数个同样穿着黑袍、但头盔样式略有不同的身影,他们恭敬地垂首站立,如同最忠诚的仆人。
“主人,”其中一个黑袍人上前一步,头盔上的触角轻轻颤动,“根据最新的扫描,地球表面确实存在着强烈的‘守界者’血脉反应和‘平衡符文’残留能量。那道符文暂时稳定了熵核的逸散,但它的结构……非常有趣,似乎蕴含着上古‘秩序’力量的某种变体。”
被称为“主人”的黑袍人转过身,头盔上的几个幽光点点的孔洞对准了发言者:“‘秩序’?真是讽刺。在熵的洪流面前,一切秩序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泡沫。但这‘平衡符文’……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撬动那个脆弱封印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