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胤礽(35)(第2页)
康熙见胤礽时不时写信,觉得胤礽肯定是想他了,心里一高兴就写信鼓励胤礽:“朕此时若在京城,晨赏百花,日坐树荫下,听鸟啼鸣,歇暑纳凉以图安逸。此非朕所不乐者,唯欲成大丈夫之志也。皇太子乃极孝顺之人,想是见花鸟虫兽,怜惜朕于沙卤边陲之苦劳尔。不必为朕担忧,唯望日夜勤于国事,闲暇之时,阅读经史前世之得失,以慰愁闷。”
胤礽读了康熙的信后,心中满是温暖,想着定要好好表现才不负康熙期望。于是更加勤勉于处理京中的事务,又给康熙写信说:“获悉皇父之恩,食之不胜喜悦。又送鸟枪,氆氇,问臣好,臣不敢当。唯皇父此慈爱之问候,更增加儿臣眷恋之心。”
而康熙在行军途中,虽条件艰苦,却因胤礽的信件而多了几分慰藉。一日,军中遇到一小股敌军偷袭,康熙镇定指挥,大获全胜。战后,康熙立刻修书一封给胤礽讲述此事,并提及“朕于战场亦如平日理政般坚定果决,望儿日后遇大事亦如此。”
胤礽收到信后,对康熙更是崇敬有加。他效仿康熙的行事作风,在城中处理政务时愈发公正严谨。城中百姓皆称赞太子贤德。消息传到康熙耳中,康熙听到,心里却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培养多年的太子有出息了,忧虑的是胤礽这样成长下去好像就不需要他了。
“唉,希望礽儿能出点乱子才好。”
胤礽得知康熙的喜悦(康熙并不会表达希望他出乱子)后,愈发努力奋进,只盼望着早日能像康熙一样成为顶天立地之人,父子二人就在这一来一往的书信交流中感情愈加深厚。而在京城的胤禛看到,更是造成了浓重的心理阴影。多年后,胤禛说:“昔皇二子弱龄建立,深为圣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
终于,由于提前派过去的卧底沙律的告密,康熙还是在某地发现了噶尔丹的游牧部落。噶尔丹带着“六万鸟枪兵”——六万把鸟枪,本来还挺得意,但看到康熙部队推着大炮过来,他还是害怕了。噶尔丹叫部落众人丢下帐篷和营地立刻跟随他逃跑。
康熙帝即命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坐镇巴颜乌兰地区;令费扬古西路军拦截准噶尔军退路,设伏袭击;命内大臣纳兰明珠将中路军的粮草运供西路军队使用。
然后,康熙亲自率前锋追击三日,至拖诺山也没追上噶尔丹。准噶尔军退至特勒尔济时,仅剩万余人。五月十三,清军西路进抵昭莫多,距特勒尔济30里扎营。费扬古以逸待劳将东阵兵陈于山上,一部沿土拉河布防于西,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以孙思克率兵居中,然后400精骑至准噶尔军营地挑战,诱其入伏。噶尔丹见人少,果然将万余骑全部出击,追至昭莫多,即向清军阵地猛扑。
清军占据了高处的有利地形,形成了一种压倒性的优势。他们稳稳地站在险峻的山坡之上,俯瞰着下方的战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清军士兵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弓弩和火枪,密集的箭矢与枪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对准噶尔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而康熙的火器营更是推出来了大炮,对噶尔丹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