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磨 作品

第83章 胤礽(83)(第2页)

康熙本来以为杀王士元只需要走个过场,满朝文武都会赞同,但他没想到的是,胤礽这么说完以后,一向是明珠等人一手遮天的朝廷,居然有许多人觉得胤礽说的是对的。康熙仔细看了一下,支持胤礽的绝大多数都是汉人,这引起了康熙心中的恐慌。

没错,这是比之前的忌惮更胜一筹的恐慌。之前胤礽可以绕过他的眼线安葬索额图,给佟佳府送地契,这些对康熙而言都不是大问题,毕竟都只是私人问题。但,康熙害怕的是胤礽要是真的和汉人勾结起来,他的皇位不保啊!

康熙平复了一下呼吸,说:“太子所言虽有道理,但王士元自称朱三太子,若留他性命,恐有后患。且大清以满洲为本,若因汉人之言而留此逆贼,岂不令满洲子弟寒心?”康熙表面上是在权衡利弊,实则已对胤礽与众多汉人朝臣站在同一阵营一事心生不满。

胤礽见状,继续说道:“皇阿玛,此乃为长远计,留王士元一命,可安民心,消反清之声。至于满洲子弟,好生安抚便可。”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胤禔一派趁机煽风点火,说胤礽此举是为了笼络汉人之心,有不轨之图。康熙听着各方言论,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他看着胤礽,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与猜忌,最终冷冷道:“此事容朕再议,退朝!”胤礽心中隐隐不安。

胤礽其实对当年顺治帝的汉化改革是认同的,他也清楚,在康熙登基以后,孝庄和康熙废除了顺治的一些措施,保留了满人的特权,比如司法方面的特权,以及生活方式上的特权。

但这和康熙对他从小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康熙一直教给他的是,从政治国就是团结多数人,打击少数人。在胤礽看来,保住王士元这个不知道真假的“朱三太子”可以有效减少反清复明的民变发生,而且,不论民变发生后,官军打赢了还是打输了,终究是损耗国力,损失百姓。加上康熙哪怕给他选太子妃,都是选择虽然是瓜尔佳氏后裔,却属于汉军旗的石韵音,并强调“满汉共主”的概念,他更认为对于汉人应该尽可能地拉拢团结。

而此时自己回乾清宫的康熙想的却根本不是朝政、团结汉人,他想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康熙看来他起了个头说要杀王士元,别人只用附和就可以了,他认为胤礽挑起的反驳是个很不好的信号,这意味着胤礽不仅可以绕开他的视线完成一些私人事务,更能在他没发现的时候串联朝臣!

当然,康熙并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的提议本身有错,毕竟他觉得自己是皇帝,就算真的错了,也不应该被人指出来,只能是他自我反省的结果。

第二天,康熙打好了腹稿,又在上朝的时候说起了王士元的事,这次他自信可以说服朝臣杀王士元。

结果康熙刚说“众位爱卿,我们来谈谈王士元的事。”就有大臣出列了:“皇上,先帝曾经说过如果前朝皇室投降,我朝应该善待,来邀买人心收服明朝遗民,杀王士元不妥。”

这话出乎康熙的意料,他定睛一看,又是汉人,康熙心中一凛,但康熙基本的才智还是有的,他反驳道:“王士元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都不好说,怎么能叫做前朝皇室呢?况且你张口就说先帝,是对朕不满吗?”

康熙这话是以权压人了,大臣不敢应声,退了回去。

明珠手下现在人数众多,他使了个眼色,就有个大臣出来了:“皇上说得对,这王士元自称是朱三太子,不论他有没有谋反的意思,他都有了谋反的能力,所以应该杀王士元。”康熙一眼看去,果然是个满人,心里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