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胤礽(95)(第2页)
胤禩进屋了,行痴看着丰神俊朗的胤禩,倒是没说得太明白,只是从佛法开始讲:“阿弥陀佛,施主,这佛法讲究因果轮回,善恶有报。世间诸事皆有定数,强求不得。”胤禩微微欠身,恭敬道:“大师所言极是,只是这世间纷扰,如何才能做到心如止水?”
行痴微微一笑:“施主只需秉持本心,不被外物所惑,自然能在这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胤禩心中一动,试探道:“大师,如今朝中局势复杂,皇子们各有心思,不知这天下究竟会归何人?”行痴双手合十,道:“一切自有天意,施主不必过于执着。只要心怀天下,为百姓谋福祉,无论身处何位,皆能有所作为。”胤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胤禩也不知为何,在行痴面前他放下了全部的戒心,说起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八爷党和其他皇子不一样,我觉得洋人说得对,以后我们要开八旗议政,群策群力,如果我能成功,我要广开商路,让九弟带着船队走遍这个世界。”
行痴听后,神色平静却目光深邃,道:“施主胸怀大志,然此路艰难。开八旗议政虽能集众人之智,但易生党争;广开商路虽能富国强民,却会冲击旧俗。且洋人之法,未必全然适用于我大清。”胤禩微微皱眉,思索片刻道:“大师所言有理,但时代变迁,若因循守旧,恐难长久。”
行痴双手合十:“施主有此见识,难得可贵。但行事需权衡利弊,不可操之过急。当以大清社稷、百姓福祉为重,循序渐进,方可行稳致远。”胤禩起身,恭敬一礼:“多谢大师指点,胤禩定当铭记。”
待胤禩走后,胤礽前来。行痴看着胤礽,目光温和:“太子殿下,老衲观你眉间有忧色,可是为朝中之事烦恼?”胤礽叹了口气:“大师,如今朝中党争不断,我忧心这江山社稷。”行痴道:“殿下心怀天下,实乃苍生之幸。但欲成大事,需有容人之量,切不可因一时之气而误了大局。”胤礽认真聆听,似有所悟。
行痴几年之前对胤禛说的也不过是一面之词罢了,听康熙所说,他觉得胤礽才是他的思想延续。行痴预料到康熙晚上可能还要来找他,他就说:“太子殿下,今晚可来贫僧禅房外面听一些话,明日我们再聊聊。”胤礽点了点头,离开了。
晚上,康熙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并没有安排侍卫在外面守着。胤礽很容易就走到了禅房外面。“皇阿玛,今年刚开年,就又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聚集,这汉人何曾把我们满人当做他们的家人?”这是康熙的声音。胤礽一听就明白了,合着行痴就是顺治!
行痴,不,此时是顺治帝,回答道:“玄烨,朕也和你说过了,你杀王士元本就是错的,现在只能重新弥补。这不能怪汉人们。”这话没了白天那平静的老僧气质,反而像是老皇帝,不容置疑。胤礽在外面听得心惊,原来行痴大师竟是顺治帝。他继续屏息聆听。
康熙语气有些急切:“皇阿玛,若推行汉化,恐动摇满洲根基,这让朕如何抉择?”顺治道:“玄烨,时代在变,一味守旧不可取。太子有此见识,你应多引导,而非一味防范。”
胤礽心中一暖,没想到顺治如此看重自己。他感觉到两人要不欢而散了,就赶紧离开了禅房。
第二天,胤礽又去和行痴见面,行痴这次直接撕下伪装:“太子殿下,想必你也听见昨晚朕和玄烨的对话了。”胤礽直截了当询问顺治:“皇玛法为何会到五台山出家?是不是因为董鄂妃?”
顺治之前对胤禛声称是因为董鄂妃死了,他心如死灰所以出家,但他认为胤礽和他有类似的理想,在胤礽面前他并不想伪装深情,于是直接否认了:“非也,你如果研究过朕当皇帝时那一段历史,就应该知道,朕对董鄂妃其实不好,反而经常让她伺候太后,伺候石妃,以至于玄烨的母亲佟妃等。”胤礽听后十分惊讶,忙问道:“那皇玛法出家究竟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