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 作品

第400章 青春作伴好还乡·环麓(2)(第2页)

就在许一禾想着要怎么填充这段休闲时间时,院门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靛蓝土布对襟衫的中年汉子大步走来。他头戴竹编斗笠,腰间别着一把油光发亮的竹刀,脚蹬高筒胶靴,古铜色的脸上刻着几道深深的褶纹,远远便透着一股不好惹的气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背上那个硕大的竹编背篓,篓沿还挂着几棵干艾草。

“这是老杨,咱们今天的向导。”许一禾有些可惜没机会再找几个人玩那个什么乌牌,但还是尽职尽责地地介绍道,“他在这一带采了三十多年菌子,闭着眼睛都能找到最好的菌窝。”

老杨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听说你们要来,我早叫人给我们留了一条道,保准让各位看看什么叫菌子开会!”

一行人跟着老杨向山林进发,他走在最前面,每一步都精准地避开湿滑的苔藓和隐蔽的树根。偶尔弯腰拨开某处落叶时,总能发现几朵刚冒头的不知名菌子。

“我们环麓这头有个顺口溜,说「一座环麓山,九片不同天」。这山上每有一遭起伏,便是不一样的风景,”老杨的介绍听着比节目组和许一禾的都好,“今天我们走菌光岭,叫这名字是因为这边七月份会开始有萤火虫,你们这时候来是瞧不见了。”

晨雾在林间流淌,松针铺就的地毯在脚下沙沙作响。阳光穿过树冠,将草叶上的露珠照得晶莹剔透。

江时鸣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松木、泥土和晨露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他抬头望着自他们头顶掠过的飞鸟,被这样纯粹自然的风光沁润得舒适无比。

“这时候收的乌枞菌都是供给本地人尝鲜的,要真论肥美,还要等九月才行,”老杨笑着说,“不过九月可不许游客上来了,那是要证件的。”

“咱们这儿采菌子,讲究‘三看一轻’。”老杨弯腰拨开一丛松针,露出几朵刚冒头的乌枞菌,“一看颜色,乌枞菌伞盖深褐带紫,杆子雪白;二看形状,毒菌多半长得花里胡哨;三闻气味,好菌子有股松木香。”他示范着用竹刀轻轻撬起菌根,“采的时候得轻,别把菌丝网扯断了,来年还得靠它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