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幕间·如风一般的(第2页)
不过他知道卫承在说什么。
“你现在看那地方是太小了,”他说,“但我小的时候,那地方看着挺大。”
他们走上近前,发现保安亭旁边停着一辆卖水的车,外头挂着个篮子,装着些仍在出新的杂志。卫承皱着眉头往上看,发现了一本已经饱经风霜的《音乐经》。
“这本还在卖啊。”江时鸣声音平静。
“是啊,我也才知道……”
江时鸣的身世几乎每个关注过他的人都知道。
这并不是公司的营销策略。
邱天对新星的期望是将他们塑造成天才横空出世,大家不必关注他们的来处,只需要关注他们的作品就好。卫承对这个策略十分赞成,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几乎承包了江时鸣满十八岁前有可能不出场的所有台前任务。
但是唱片宣传之类的行程是不能分开做的,不然看起来江时鸣会有点被架空了。
《音乐经》是很早就有的杂志,主要负责发布一些唱片销量榜单,评一评根本没什么权威性的xx之星。
这本杂志的主理人来自鲲岛,那一年他们还在和香江争夺流行音乐的话语权。那时候的主流音乐圈一直认为能和这两个地方竞争的只有那些舶来品,没人觉得大陆会产出一支流行乐队。
——一支横扫半个地球的流行乐队。
内陆在文化产业的扶持上是很肯花钱的,甚至都到了乱花钱的地步。江时鸣第一张唱片光是签约就赚了一百万,要知道,他那时候只是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而已,更别提剩下的分成之类了。
不过那时候正处于实体唱片最后的繁荣期,如果他们再晚几年出道,恐怕确实是混不到这样的高价的。
那时候群众对艺人如何赚钱还没有多少概念,所以直到《音乐经》对着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数据大谈特谈,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江时鸣居然是这样一个有钱人!
这杂志对《青春效应》如何远销欧美闭口不谈,只对着两个十六岁的少年如何身怀巨宝高谈阔论,言语间拿国外童星堕落的例子暗示成名也会因为赚得太多走上这条伤仲永的路,甚至假借读者来信试图造谣他们已经开始私生活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