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权力交接:伯益继位与禹的落幕(第2页)
他一方面安抚着豫州及周边四州对伯益新政不满的势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势力的建设,训练军队,储备物资,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伯益察觉到了启的动向,也感受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压力。他试图通过与贵族们沟通协商,调整部分政策,以缓和矛盾。
同时,他加大了对新政的宣传力度,派遣官员深入民间,向农民详细解释新种植技术的好处,并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启在豫州表面上专注于地方治理,不断提升自己辖区内的民生水平,但内心从未放弃对人族共主之位的渴望。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发的混乱,意识到改变局势的时机或许正在逐渐成熟。
启首先加强了与军队的联系,他经常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不仅亲自指导士兵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关心士兵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赢得了军队的忠诚。
在物资储备方面,启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发展手工业,储备了大量的兵器、盔甲等战略物资。
除了军事准备,启还在政治上积极布局。他派遣亲信前往人族各地,与那些对伯益新政不满的部落首领和地方官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些人或是因为新政损害了自身利益,或是对伯益的统治方式存在异议,他们在启的联络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反对势力。
启深知,要想成功夺取共主之位,仅靠武力和内部反对势力还不够,他还需要获得更多人族百姓的支持。于是,启开始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强调自己若成为共主,将以百姓福祉为首要目标,纠正伯益新政中的弊端,让人族重回稳定繁荣。
他的言论通过亲信和支持者在人族各地传播,逐渐赢得了一些百姓的认同和期待。
然而,启也明白,伯益并非毫无防备。伯益在察觉到启的动作后,加强了对都城的防御,同时也试图分化启的支持者。
伯益一方面对那些被启拉拢的部落首领进行安抚,许以利益,试图让他们回归中立;另一方面,他在都城内加强舆论控制,宣扬自己新政的积极意义,打压对自己不利的言论。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启和伯益都在全力以赴,各自施展手段。启精心布局,等待着最佳时机的一击必杀;伯益则努力稳固统治,试图化解危机。
就在启和伯益暗中较劲之时,人族却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外部威胁。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联盟,在一位野心勃勃的首领带领下,逐渐崛起并开始觊觎人族的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他们频繁在人族边境进行骚扰,掠夺财物,掳掠人口,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伯益得知消息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然而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一部分大臣认为应该立即出兵,给北方部落联盟一个狠狠的教训,以维护人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另一部分大臣则担心战争会消耗人族的实力,主张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伯益陷入了两难的抉择。若出兵作战,人族虽然实力强大,但北方部落联盟也不容小觑,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且可能会让人族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影响新政的推行和人族的发展;若选择谈判,又担心北方部落联盟会得寸进尺,提出苛刻的条件,让人族颜面扫地。
与此同时,人族内部因为新政的推行本就矛盾重重,此时外部威胁的出现更是加剧了内部的动荡。
那些对伯益新政不满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认为伯益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犹豫不决,是无能的表现,趁机煽动百姓对伯益的不满情绪。一时间,人族各地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启在豫州得知了人族面临的内忧外患,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启一方面派人暗中联络那些对伯益不满的势力,鼓励他们加大对伯益的反对力度;另一方面,他开始集结军队,准备以“救国救民”的名义出兵都城,声称要帮助伯益解决外部威胁,实则想要趁机夺取共主之位。
在伯益还在为应对北方部落联盟的策略犹豫不决时,局势突然急转直下。北方部落联盟见人族迟迟没有明确的回应,以为人族软弱可欺,于是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迅速突破了人族的边境防线,向着人族腹地推进。
边境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至都城,伯益深知此时已别无选择,只能出兵迎敌。他紧急调遣人族的精锐部队,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为统帅,率领大军北上抗敌。
然而,由于新政推行引发的内部矛盾,军队在集结和调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部分地方官员对伯益心怀不满,执行命令时阳奉阴违,导致军队的行动迟缓。
启得知北方部落联盟大举进攻的消息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打着“保卫人族,抗击外敌”的旗号,率领豫州及周边四州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都城进发。
启在行军途中,不断宣扬自己的正义之举,声称伯益无能,无法保护人族百姓,只有他才能带领人族击退外敌,恢复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