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帝辛降生
火云洞内的香火终年缭绕,三皇五帝的神像在氤氲中若隐若现。
大禹的神像前,一缕残魂凝聚成形,他望着洞外水镜中夏桀在瑶台饮酒作乐的画面,枯槁的手指深深嵌入掌心。
那是夏朝末年的一个冬夜,夏桀正命人将劝谏的大臣关龙逢绑在铜柱上,下方炭火熊熊。
水镜里传来关龙逢撕心裂肺的呐喊:“大王!成汤已在亳地起兵,再不改过,夏朝将亡啊!”
夏桀却搂着妺喜笑得癫狂:“朕乃天子,天命所归,区区成汤何足惧哉?”
“孽障!”大禹的残魂猛地捶向石壁,震得洞顶的钟乳石簌簌作响。
他看着夏桀用百姓的骨血浇筑酒池,看着军队在战场上望风而逃,看着成汤的义旗插上斟鄩城头,浑浊的老泪顺着脸颊滚落。
“当年若我坚持禅让,何至于此...”他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悔恨。
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决绝,此刻都化作剜心的利刃——他拼尽一生守护的九州,竟被自己的后代折腾得民不聊生。
伏羲的神像突然亮起微光,一道温和的声音在洞内响起:“禹,莫要自责。”
神农的神像也随之共鸣:“夏桀失德,民心尽失,非你之过。”
颛顼、帝喾、尧、舜的虚影依次浮现,围在大禹身边。
尧帝叹道:“三皇五帝时的公天下,是因人族弱小,需合力求生;如今家天下的兴衰,亦是天道对人族的考验。”
舜帝补充道:“成汤仁德,曾在桑林祷雨,以己身代民受过,此乃天命所归。”
大禹望着水镜里成汤率领诸侯在鸣条决战的场景——夏军阵前倒戈,夏桀被擒时仍在怒骂“天亡我”。
当成汤亲手打碎夏禹所铸的镇国鼎,另铸新鼎时,大禹的残魂剧烈颤抖,几乎溃散。
“可那些百姓...”他哽咽着说。
“涂山氏的后代,九州的生灵,都因夏桀的暴虐遭了多少罪?”
伏羲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洞悉轮回的平静:“你看水镜里的成汤,正释放囚徒,赈济灾民。天道有常,兴衰更替,从不是一人一姓能左右的。你治水护了人族根基,已是大功,怎能耗费元神为后代赎罪?”
众皇者的神光交织,化作一道暖流注入大禹残魂。
他望着水镜中商朝的旗帜取代夏朝的龙旗,看着成汤在亳都举行祭天仪式,终于缓缓闭上眼。
洞外的香火突然变得旺盛,一缕新的气运从人间升起,汇入火云洞的光幕。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数百年。商朝的祭祀声穿透幽冥,传入火云洞。
成汤的后代盘庚迁都于殷,整顿吏治,百姓渐安;武丁重用傅说,征伐四方,将商朝的疆域推向极盛。水镜里的画面不再是奢靡的瑶台,而是甲骨上的卜辞、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以及田间丰收的麦浪。
大禹的残魂终于舒展眉头,他望着身边笑意温和的众皇者,轻声道:“或许...你们说得对。”
伏羲的虚影指向水镜中正在推演八卦的商王祖乙:“你看,人族仍在前行。”
火云洞外的阳光穿过云层,照亮了新的时代。夏朝的灭亡如同落下的帷幕,而商朝的钟声,正伴随着天道的运转,在洪荒大地上缓缓敲响。
火云洞内的香火依旧缭绕,水镜中商朝的繁华景象正缓缓流淌。
就在此时,朝歌城的王宫内,一道紫金色的霞光突然冲天而起,穿透云层,直抵星空深处。
这一天,帝乙的正妃剖腹产下一名男婴,男婴啼哭之声洪亮如钟,响彻整个王宫,产房内瞬间弥漫开淡淡的龙涎香。
男婴额间有一道极淡的紫微印记,睁眼的刹那,眼中竟闪过星辰运转的轨迹,随即又恢复如常,仿佛只是错觉。
接生的侍女惊得跪倒在地,直呼“祥瑞”,消息很快传遍朝歌,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焚香祷告,认为这是商朝兴盛的预兆。
而在遥远的星空深处,周天星宫的紫微大帝猛地睁开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