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公里以外(十六)(117)(第2页)
苏芷晴听完,沉思了一会儿:"你想去吗?"
"当然不想!青山镇那么远,条件又差..."
"那就不去。"苏芷晴干脆地说。
王新文苦笑:"哪有那么简单?这是正式调令,不服从就是违反工作纪律。"
"那就申请调回来,"苏芷晴看着他,"或者...辞职。"
"辞职?"王新文瞪大眼睛,"我好不容易考上的编制..."
"编制真的那么重要吗?"苏芷晴反问,"比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还重要?"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敲在王新文心上。是啊,当初他为了编制来到临江,为了编制忍受各种不如意,甚至差点为了编制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尊严。编制真的值得这一切吗?
"我...不知道。"他最终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苏芷晴握住他的手:"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如果去青山镇,周末我可以去看你;如果辞职,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句简单的"我们一起"让王新文眼眶发热。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
"我想先去看看情况,"他最终决定,"如果实在无法接受...再考虑其他选项。"
苏芷晴点点头:"很理性的决定。记住,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回家路上,王新文绕道去了组织部,查阅了青山镇农技站的资料。这个站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负责全镇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站里有三个编制,目前只有站长和一个老技术员在岗,第三个人的位置空了半年多。
"条件确实艰苦,"组织部的老同学私下告诉他,"但也不是全无好处。基层经历对以后晋升有帮助,而且青山镇最近在搞生态农业试点,有省里的专项资金。"
这个信息让王新文稍微安心了些。也许这次调动不全是坏事?至少能让他远离局机关的勾心斗角,专注于专业工作。
晚上,王新文约了陈明吃饭,算是告别。陈明喝了两杯啤酒就开始大吐苦水:"赵局长上台后,局里风气全变了。天天开会喊口号,实事一件不干..."
"你小心点说话,"王新文环顾四周,"隔墙有耳。"
"我怕什么?"陈明满不在乎,"大不了也把我发配到乡镇去!"
酒过三巡,陈明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有个想法。县里不是要搞农产品电商平台吗?我一直想做这个,但局里那些老古董根本不支持..."
"你想辞职?"王新文惊讶地问。
"嗯,跟几个朋友合伙。"陈明眼中闪着光,"现在政策好,大学生返乡创业有补贴。与其在机关里混日子,不如出去闯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