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闲客 作品
五百公里以外(十七)(118)(第2页)
听着她专业而热情的回应,王新文心头涌起一股暖流。这次通话持续到深夜,他们讨论了各种中药材的种植条件和市场前景,仿佛这不是一次被迫的工作调动,而是一个共同的事业机会。
第二天一早,王新文就被周站长拉着去实地考察。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了近一小时,来到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这里的梯田大多荒废,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多好的地啊,就这么荒着..."周站长痛心地说。
王新文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确实是种植药材的理想土壤。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回农技站的路上,王新文向周站长提出了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构想:由农技站提供技术指导,联系收购商,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收益分成。
"好是好,"周站长皱眉,"但启动资金哪来?老百姓穷得叮当响,哪有钱买种苗肥料?"
"我可以想办法申请项目资金,"王新文说,"县里不是有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吗?"
周站长将信将疑,但还是支持他试一试。接下来的一周,王新文白天走访各村调研,晚上熬夜写项目申请书。他把初稿发给苏芷晴征求意见,她不仅提出了专业建议,还帮忙联系了省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做技术顾问。
周五晚上,当王新文正在修改方案时,手机突然响起。是苏芷晴发来的照片——她站在农技站门口,身后是绚丽的晚霞。
"来调研中药材。"简短的说明。
王新文几乎是跑着下楼的。苏芷晴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头发扎成马尾,比在医院时看起来年轻许多。她身边还站着一个白发老人。
"这位是省中医药大学的林教授,"苏芷晴介绍,"我的硕士导师,专攻药用植物栽培。"
林教授和蔼地握了握王新文的手:"芷晴把你的方案给我看了,很有可行性。我这次来就是想实地看看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