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一)(133)(第2页)
"你先开吧,我坐公交就行。"王兰当时这么说,心里想着过段时间再买一辆。
没想到这一"过段时间"就是两年。王兰每天挤公交上班,夏天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冻得手脚冰凉。同事们偶尔会问:"小王,你以前不是开车吗?怎么改公交了?"
"车给我老公开了,他单位远。"王兰解释道。
"哪有男人开老婆的车啊?"办公室的张姐快人快语,"不应该给你买辆更好的吗?"
这话像根刺一样扎进王兰心里。她开始注意观察单位其他已婚女同事——确实,几乎都是丈夫开车接送,或者各自有车。只有她,一个体制内的正式职工,每天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起挤公交。
怀孕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有次产检,陈凯临时加班不能陪她,王兰自己打车去医院。那天正好下雨,她在医院门口等了半小时才叫到车,裤子都湿了半截。坐在出租车后座,王兰突然想起张姐的话,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休产假在家时,用车更不方便。带孩子打疫苗、去公园,没车简直是折磨。王兰和陈凯商量:"要不你坐公交吧,我开车带孩子方便些。"
陈凯皱眉:"公交要转两趟,一个多小时,我得起多早啊?"
"那再买一辆二手车?"王兰试探着问。
"现在经济压力这么大,房贷、孩子奶粉钱..."陈凯摇头,"你先买个电瓶车凑合一下吧。"
王兰气得直翻白眼。她一个产后三个月的妈妈,骑电瓶车带孩子?开什么玩笑。
女儿小雨出生后,矛盾越来越多。陈凯的父母在老家帮大哥带孩子,明确表示没精力再帮他们。王兰的母亲退休在家,自然承担起了照顾外孙女的任务。
让王兰心里不平衡的是,自己父母不仅出力,还出钱。母亲带孩子买菜从不找他们要钱,有次王兰提出给生活费,母亲摆摆手:"用你以前给的家用钱就够了。"这话让王兰心里更不是滋味——合着她婚前的钱现在在养婚后的老公孩子?
而陈凯的父母,人不来,钱也不拿。孩子过生日、过年连个红包都没有,他们反倒还要给公婆红包。公婆收得理直气壮,甚至在老家跟邻居炫耀:"我们家小凯有本事,娶了个城里姑娘,还是体制内的,女方家条件好,什么都贴补他们。"
陈凯对此似乎毫无愧疚。他的工资卡一直自己拿着,每月给家里交六千块钱家用。房贷主要扣王兰的公积金和现金,因为陈凯的公积金缴纳基数低,没多少余额。
去年开始,建筑行业不景气,陈凯的公司降薪裁员。他的收入几乎减半,却更忙了,经常加班到深夜。给家里的钱越来越少,不催就不给,催了才象征性给一点。
王兰算过一笔账:陈凯现在的收入,除去他自己花的,给家里的部分连孩子的奶粉钱都不够。她的工资要养孩子、管房贷,可陈凯给父母的钱却一分没少。结婚三年多,光给公婆的现金就有三万多,还不算过年过节的红包。
生活水平的下降是最明显的。婚前王兰用娇兰的护肤品,欧舒丹的沐浴露;现在只敢买玉兰油和舒肤佳。以前每周去做一次美容,现在连剪头发都要犹豫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