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绝人之路(三)(152)(第2页)
"对!"林晓芸鼓励道,"再闻闻空气,有什么味道?"
张浩深深吸了一口气:"有...树叶的味道,还有...泥土的味道,凉凉的。"
张立国补充道:"注意听,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
"咔嚓咔嚓的!"张浩兴奋地跳了几下,故意踩踏厚厚的落叶层。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观察,林晓芸不断引导儿子注意各种细节——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候鸟飞过的队形,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光斑...张立国则负责记录这些观察,并教儿子如何将零散的印象组织成有条理的描述。
中午野餐时,张浩已经自发地开始描述食物:"妈妈做的三明治,面包软软的,边缘有点脆,里面的火腿粉红粉红的,生菜绿得发亮..."
林晓芸惊喜地看着丈夫:"他开窍了!"
回家后,张浩迫不及待地重写作文。这一次,他的笔下流淌出鲜活的画面:"秋天是一位神奇的画家,把银杏染成金色,枫叶涂成红色。走在公园的小路上,脚下传来'咔嚓咔嚓'的歌声,那是落叶在和我打招呼..."
林晓芸只做了少量修改,第二天张浩把作文带到学校,语文老师当堂朗读了这篇作文,并给了全班最高分38分。
"爸!妈!"放学回家的张浩冲进门,书包都没放下就挥舞着试卷,"老师说我进步超大!还问我是怎么突然开窍的!"
张立国抱起儿子转了个圈:"因为我们家有个小作家啊!"
林晓芸接过试卷,看着上面红艳艳的分数和老师鼓励的评语,眼眶有些发热。她想起之前花大价钱报的作文班,老师总是给些模版化的套路,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当晚,他们决定把这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扩展到所有类型的作文。张立国负责的议论文教学更有意思——他选择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比如"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先让张浩表达观点,然后一起上网查资料,最后组织论据。
"议论文就像盖房子,"张立国用儿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观点是地基,论据是砖块,论证过程就是水泥,把它们牢固地粘合在一起。"
为了增加趣味性,他们甚至在家举办小型辩论赛,林晓芸当裁判,父子俩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种活泼的方式让张浩迅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个月后的单元测验,张浩的作文破天荒地得了满分。消息传来时,张立国正在公司开会。手机震动,是林晓芸发来的微信,只有短短一句话:"浩浩作文全班第一,老师说要推荐参加区里比赛。"
张立国盯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同事好奇地看他,他只好假装咳嗽掩饰情绪。会议一结束,他立刻给家里打电话,听到儿子兴奋的声音:"爸!老师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去发表!"
"太棒了!"张立国真心实意地感到骄傲,"晚上我们好好庆祝一下!"
那天晚上,他们没点外卖,而是全家一起下厨。张浩负责洗菜,林晓芸掌勺,张立国打下手。厨房里热气腾腾,笑声不断。饭后,张浩主动提出要写一篇《我们家的厨房》,把这次温馨的经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