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五)(175)(第2页)
“这片蜜脾可以摇了!”李文杰小心地提出一片沉甸甸的巢脾,金黄的蜜汁在六边形的小格子里微微晃动,折射着诱人的光。
杨喜兰凑近了看,眼中满是惊奇和赞叹:“真美!像液态的阳光。”她抬起头,看着李文杰专注的侧脸,阳光下,他额角的汗珠和下颌新冒出的青色胡茬都清晰可见。一种混合着泥土气息、蜂蜡味和浓郁花香的独特气息萦绕在两人之间。
“忙完这阵子,得抓紧榨油了。”李文杰的声音带着劳动的微喘,“花开得这么好,结籽肯定也差不了。”他抬头望向那片无垠的金黄花海,目光灼灼。
杨喜兰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风吹过花田,卷起金色的波浪。她轻声说:“我们学校的孩子,好多都只在课本里见过油菜花。这片花海,还有你这儿的蜜蜂,对他们来说,就是最生动的自然课。”
李文杰心头一动,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要不……等榨油的时候,也组织孩子们来看看?看看油菜籽是怎么变成我们吃的油的?”
杨喜兰眼睛一亮:“好主意!正好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和乡土认知!”她看着李文杰,笑意盈盈,“文杰,你这脑袋瓜,越来越有想法了。”
李文杰被她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只觉得脸上被阳光晒得有点发烫,心口却像被花田里最暖的那缕风拂过。
油菜花谢了,枝头挂满沉甸甸、细长的菜籽荚。收割的日子到了。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开进地里,像巨大的梳子,所过之处,饱满的菜籽荚被齐刷刷地吞入“腹”中,秸秆则被粉碎后均匀地抛洒回田里。李文杰和雇来的几个帮手开着农用车,跟在收割机后面,将刚刚脱离出来、还带着温热和青草气息的黑色菜籽粒装袋、运回晒场。
晒场上,新收的油菜籽铺成厚厚的一层,在五月的骄阳下暴晒。杨素芬戴着草帽,拿着木耙,不时翻动着,让每一粒菜籽都能均匀地接受阳光的炙烤。空气中弥漫着菜籽特有的、微微辛辣的油香。李建国坐在晒场边的树荫下,帮忙照看,指挥着翻晒。他的腿脚好多了,虽然还不能久站,但精神头十足。
榨油坊里,机器轰鸣,热浪滚滚。烘炒过的菜籽被送入榨油机,在巨大的压力下,金褐色、浓稠透亮的菜籽油汩汩流淌出来,散发出更加浓郁醇厚的香气。李文杰用干净的油勺接了一点新油,凑近鼻尖深深吸了一口,那纯粹的、带着大地阳光的油脂香气直冲肺腑。他小心地尝了一小滴,舌尖立刻被一种厚重、滑润的香包裹。
“成了!”他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朝旁边正拿着手机拍摄榨油过程的杨喜兰用力点了点头。
杨喜兰的镜头记录下这充满原始力量和收获喜悦的一幕:金黄的油流,轰鸣的机器,李文杰沾着油渍却闪闪发亮的眼睛。她将这段视频,连同之前拍摄的蜂场摇蜜、油菜花海、菜籽晾晒的片段,精心剪辑,配上舒缓的音乐和简洁的文字说明,上传到了她悄悄为李家农产品注册的短视频账号——“归田蜜语”。
最初几天,视频像投入深潭的小石子,只泛起微小的涟漪。李文杰每天都要刷新无数次,看着那少得可怜的播放量,心里难免有些失落。杨喜兰却很有耐心:“别急,好东西需要时间被看见。”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杨喜兰将一段新视频置顶:画面里,李建国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一罐刚封装好的、透着琥珀光泽的蜂蜜,声音低沉而朴实:“咱家的蜜,没别的,就是蜂勤快,花干净。”镜头一转,是杨素芬在清澈的池塘边,用晒干粉碎的油菜籽饼(榨油后的副产品)拌着青草喂鸭子,一群肥硕的麻鸭欢快地啄食着。“这菜籽饼,喂鸭喂鱼都好,肥地也管用!”杨素芬笑着对镜头说。最后,画面定格在李文杰将新榨的、瓶身贴着“归田蜜语”标签的菜籽油仔细装箱打包的特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