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三)(188)(第2页)
于是,小两口又续租了半年。这半年里,他们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下班后绕道去新房,打开所有门窗,放置网购的各种炭包、绿植,周末更是全天候通风。半年后再次检测,数值降了一些,但儿童房依然在临界值附近徘徊。
“还是不行……”陈礼华摸着已经高高隆起的肚子,忧心忡忡。产期临近,她无法想象带着新生儿住进这样的环境。
“要不……请专业的除甲醛公司吧?”王业鹏翻看着手机,查到几家本地评价不错的公司,但报价不菲,整套房子处理下来要大几千块。这对于刚付完装修尾款、又续租了半年房子的小两口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请!”这一次,两家父母的态度出奇地一致。张玉芹甚至在电话里说:“业鹏,钱不够妈这有!孩子的安全健康第一,这钱必须花!”
专业公司上门,用高温熏蒸、喷涂药剂、臭氧处理等一系列流程折腾了几天。完工后又密闭了几天,再通风散味。最后一次检测,各项指标终于都降到了安全范围以内。而此时,陈礼华距离预产期只有不到一个月了。
搬家,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混乱战役。挺着巨大肚子的陈礼华只能负责指挥和整理小件物品,重活累活都落在王业鹏和特意赶来的陈父身上。当最后一件行李搬进还散发着淡淡药剂味的新家,陈礼华累得几乎虚脱,坐在光秃秃的地板上,看着这个历经波折、姗姗来迟的小窝,心里五味杂陈。宝宝,注定要在出租屋里迎接这个世界了。
女儿王沐晴的出生,像一颗小太阳,瞬间照亮了两个家庭。姥姥李芳和奶奶张玉芹,几乎同时抵达了济南。小小的出租屋,因为新生命的降临和两位老人的到来,显得更加拥挤,却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和……微妙的张力。
最初的喜悦过去,养育理念的差异如同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喂奶是第一个战场。李芳讲究“定时定量”,严格按照育儿书上的时间表,不到三个小时,任凭小晴晴哭得小脸通红,也坚决不喂:“不能惯着,要养成好习惯,书上说了,按需喂养容易胀气!” 张玉芹则心疼得不行,看着孙女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忍不住就要去冲奶粉:“孩子懂什么定时不定时?饿了就得吃!哭坏了嗓子怎么办?我们业鹏小时候就是饿了就喂,不也好好的?” 一个拿着《育儿百科》引经据典,一个凭着自己“成功经验”据理力争。夹在中间的陈礼华,听着女儿的哭声和两位母亲的争执,涨奶的胸脯疼得厉害,急得直掉眼泪。
好不容易熬到添加辅食。李芳崇尚科学配比,买的进口高铁米粉、精心研磨的蔬菜泥肉泥,一丝不苟地按照月龄添加,讲究营养均衡。张玉芹则觉得孩子吃得太“寡淡”,总想偷偷给点自认为“有滋味”的东西。“哎呀,这米粉白乎乎的有什么吃头?我熬了点小米油,黄澄澄的,又香又养人,给孩子喝两口!” 或者“我嚼点馒头给她尝尝,软乎着呢,我们那孩子都这么喂大的!” 李芳看到,立刻如临大敌:“亲家母!不行!大人嘴里多少细菌?孩子肠胃多弱!要科学喂养!” 张玉芹被说得讪讪的,心里却不大服气。
日常照料更是摩擦不断。李芳主张“精细”,孩子用的奶瓶、餐具必须消毒锅严格消毒,衣服要手洗、太阳暴晒,抱孩子前必须洗手。张玉芹觉得太“矫情”,“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么多讲究?孩子一样长得壮实!”有时图省事,奶瓶就用热水冲冲,孩子的衣服和大人的一起塞进洗衣机。李芳发现后,免不了又是一番严肃的“科普教育”。张玉芹嘴上应着“知道了知道了”,转身可能又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