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闲客 作品

门当户对(尾声)(193)

门当户对(尾声)

陈志远那句“钱是人的胆”的感慨,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王家宽敞的客厅里漾开短暂的涟漪,随即被生活的日常迅速覆盖。日子恢复了表面的平静,甚至因为两对老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显出某种高效的秩序感。

沐晴上了幼儿园大班,眉眼间褪去了婴儿肥,显露出小姑娘的伶俐。李芳的“早期开发”成果斐然,沐晴能背不少古诗,识字量在同龄人中颇为可观,只是对姥姥安排的钢琴启蒙课始终提不起兴趣,小手指在琴键上按得敷衍。张玉芹则继续带着沐阳在小区里“野蛮生长”,小家伙晒得黝黑,跑得飞快,精力旺盛得像头小牛犊。王建国的手工玩具升级了,开始尝试做带轮子的小推车。陈志远恢复得不错,虽然走路比从前慢些,需要拐杖借力,但每日晨练的习惯又捡了起来,只是路线缩短了许多。他依旧练字,心境却比病前平和了不少,笔下少了几分刻意求工的匠气。

王业鹏和陈礼华的工作愈发得心应手。提前还清了所有债务,工资和租金成了纯粹的积累。生活不再需要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钱,超市购物车里可以多放些进口水果和沐晴喜欢的零食,周末也能带老人孩子下馆子改善伙食,或去近郊的公园野餐。经济宽裕带来的松弛感,像无声的暖流,悄然熨平了曾经因拮据而紧绷的神经。那本记录着每一笔开销、曾经被翻得卷边的记账本,被塞进了书柜最底层,蒙上了灰尘。

然而,“门当户对”的和谐乐章里,总有些不易察觉的杂音。沐晴的教育,成了新的角力场。

幼儿园毕业在即,选择哪所小学成了头等大事。李芳倾向于一所口碑极佳的私立双语学校,她托人打听了很久:“环境好,师资强,小班教学,外语氛围浓!晴晴基础好,去了肯定拔尖!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她翻看着手机里拍下的学校宣传册图片,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划感。

张玉芹一听学费就直摇头:“哎哟我的亲家母!那学校一年得多少钱?金子做的啊?我看咱小区配套的公办小学就挺好!离家近,孩子多,热闹!业鹏礼华小时候不都上的公办?不也出息了?花那冤枉钱干啥?” 她抱起正在啃积木的沐阳,“是不是啊阳阳?咱就上门口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