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欲建新城(第2页)
朱高煦见郑和不再反对,心头一松,接着说道:“郑大人,此地距离大明本土何止万里,消息往来动辄经年。父皇的下西洋盛举,我看就到此为止吧。我留在此地,替父皇,替大明,守住这片海疆,也算是我这做儿子的,为朱家开疆拓土了。您回去后,务必向父皇详细禀报此行见闻,以及我决定在此就藩,永镇海角之事。另外,劳烦您帮我捎带一封家书回去。”
郑和应道:“王爷放心,末将定将此间情形,以及王爷的决定,一五一十禀明皇上。家书,末将也必亲自呈递。”
接下来的一天,大部分船员都在岸上休整。经历了厄加勒斯暖流的生死考验,能脚踏实地,喝上甘甜的淡水,简直是天大的幸福。有人在溪边浣洗衣物,有人三五成群去附近探索,打了一头身上布满奇怪条纹的马回来,引得众人围观。一个胆大的伙夫尝试着烤了一下,味道居然还不错。
朱高煦则把自己关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就着昏暗的油灯,奋笔疾书。他写给父皇朱棣的信,措辞恳切。先是描绘了“瀛角城”和“通洋卫”的地理优势,如何扼守东西航道,潜力无限;接着表达了自己甘愿留在此蛮荒之地,为大明开拓海疆的决心,绝非畏难避责;然后话锋一转,提及不能在父皇膝下尽孝的遗憾,言语间满是孺慕之情,只盼父皇保重龙体。
写完信,仔细封好,交给郑和。郑和接过信,郑重地放入怀中贴身收好。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郑和船队的主力已经补充完毕淡水和食物,检查了船只损伤,准备启航。朱高煦带着自己的三十艘宝船和一系列补给船总共200多条船只上的船员,站在岸边相送。这些船只本来就划在朱高煦麾下,上面载有朱高煦想带到美洲的工匠、流民、文人等人,还有各种种子以及物资。
“郑大人,保重!”朱高煦拱手道,“回去的路上,务必小心那片暖流区。还有,从此地北上,沿此大洲西海岸航行,会遇到与来时相反的海流和风向,切记提前应对。”
郑和深深看了朱高煦一眼,这位年轻王爷的嘱咐总是如此精准,仿佛他早已走过这条航线无数次。“王爷放心,末将省得。倒是王爷您,在此开基立业,万事艰难,务必保重自身!”
“放心吧,我命硬得很。”朱高煦咧嘴一笑,“替我向父皇问安,告诉他,儿臣在此,一切安好,定不负他所托!”
号角声渐不可闻,郑和船队那庞大的帆影终于彻底融入了海天相接处的一抹蔚蓝,仿佛从未出现过。朱高煦伫立岸边,海风鼓荡着他的衣袍,咸涩的气息里似乎还残留着一丝离别的味道。他没有回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舰队消失的方向,直到最后一丝痕迹也无从寻觅。
他这才缓缓转过身。身后,是他带来的全部家当——两百多条大小船只靠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栈桥边,岸上则是黑压压的人群。工匠、军士、流民、家眷……他们的脸上交织着各种情绪:熬过风暴的庆幸,对陌生土地的好奇,以及对未来的茫然与隐忧。所有人的目光,此刻都汇聚在他身上,等待着这位年轻的王爷发号施令。
“好了,人都走了。”朱高煦心里嘀咕了一句,紧绷的神经并未完全松懈。送走了郑和,意味着再无退路,也意味着他可以彻底放开手脚。这“瀛角城”,这“通洋卫”,地理位置绝佳,扼守两洋咽喉,是他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绝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