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到达海湾(第3页)
行了约莫两日,河道依着山势转向西南。又闷头走了一天,水流似乎平缓了些,河道再次折向正北。越往内陆走,河面明显收窄,但水流却更加清澈。朱高煦放下炭笔,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前方。
终于,前方水道骤然变窄,两侧的地势明显抬高,形成了一个河谷。谷地相对开阔,河水在这里流速稍微变急,西边存在一片平原可以在这里定居。朱高煦立刻命人抛下测深索,回报的水深足以停靠他们这些吃水不深的内河船只。“好了,就是这里!”他猛地站直身体,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终于找到目标的决断,“传令下去,靠岸!卸货!安营扎寨!”
命令一下,几艘小船立刻抢先向岸边划去。船上的人们早已按捺不住,船头刚一抵近浅滩,便纷纷跳入冰凉刺骨、深及大腿的河水中,趟水上岸,七手八脚地将粗大的缆绳系在岸边几棵合抱粗的大树上。朱高煦是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脚下的泥土松软而富有弹性,带着浓郁的腐殖质和青草的混合气息,格外提神醒脑。他大步走到一块略高的坡地上,环顾四周:西岸地势平坦开阔,是绝佳的垦殖之地;东岸则紧挨着起伏的丘陵,如同天然的屏障,易于瞭望和防御。一条水量充沛的小溪从东面丘陵间的缝隙中潺潺流下,蜿蜒注入大河,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优质淡水。好地方!简直是量身定做一般。
“瞻壑,瞻圻,都下来!别在船上晃荡了!”朱高煦回头朝着船上喊道。
朱瞻壑扶着船舷,脸上带着几分长途跋涉后的疲惫和对新环境的好奇,小心翼翼地跳上岸,站稳后立刻四下打量。韦氏抱着还在咿呀学语的小儿子朱瞻圻紧随其后,她踏上坚实的土地后,下意识地松了口气,目光扫过眼前这片生机勃勃却也全然陌生的河谷,连日航行的困顿似乎消散不少,但她望向远处茂密森林的眼神里,依旧藏着不易察觉的审慎。
“所有人听令!”朱高煦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冰冷的河水浇灭了初登岸时人群中那点茫然的喧闹和低语,”所有人手脚都给我麻利点!砍树!伐木!把这片空地给我清出来!找平整的地方,先搭简易窝棚!太阳落山前,营寨必须立起来,至少得有个遮风挡雨的简易住所!都给我动起来!”
他顿了顿,看向那几个负责船只的头目:“还有,挑出五十个最熟悉河道、最会操船的老手,把这几条补给船开回去!立刻回天京卫港,告诉周管事,这边已经找到地方扎营,让他按计划,把下一批人、物资尽快送过来!告诉他们,总共要跑五趟,把人都给我运足了!”
命令声、吆喝声、斧头砍进树干的“砰砰”闷响、锯子费力拉扯木材发出的“嘎吱”声、铁锹挖掘泥土的碰撞声,还有孩子们被大人呵斥着去捡拾柴火的哭闹声,瞬间混杂在一起,打破了这片河谷千万年来的宁静。男人们赤膊上阵,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破旧的衣衫,肌肉在阳光下贲张,用最原始的力气对抗着这片蛮荒之地。女人们也没闲着,一边整理着从船上搬下的家当,一边尽可能地帮助清理场地,或是搭建临时的灶台准备晚饭。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腥气、树木汁液的清香、汗水的酸味以及一丝炊烟的味道。
新京,这座承载着朱高煦勃勃野心和数百人未来希望的都城,就在这片喧嚣、汗水与泥土交织的混乱景象中,艰难地落下了它的第一块奠基石。它像一颗刚刚破土的种子,在荒野中开始了它顽强而充满未知的生长。朱高煦站在高地上,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紧握的拳头和微微眯起的眼睛,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