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议事章 程的讨论(第3页)
“法度?”朱高煦笑了笑,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赵先生,你要记住,这里是新明,不是南京紫禁城。咱们的法度,咱们自己说了算!府尹是替本王牧民,不是来作威作福的,自然要受监督。干得好,议事会自然无话可说,俸禄足额拿走;干得不好,让百姓戳脊梁骨,议事会弹劾上来,本王再做决断,有何不妥?难道还要让那些只会动嘴皮子、中饱私囊的官僚在这里败坏我新明基业不成?”
这时,一直沉默的钱管事眼神闪烁,小心翼翼地开口:“王爷,草案中提到,约法修订需议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并由王爷批准。这三分之二的门槛,是否……”他似乎是担心将来对自己代表的商人群体不利。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门槛高,是为了防止朝令夕改,让规矩能稳一阵子。但也不是铁板一块,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有这条路走。放心,只要是为了新明好,本王不会堵着路。”
另一个年轻些的儒生,姓刘,犹豫了一下,也躬身问道:“王爷,关于归化土著的投票权,草案规定需定居五年,学会汉话,且肯纳税。这……五年之期是否太短?且何为‘学会汉话’,标准如何定?非我族类,其心……”
朱高煦打断他:“五年不短了。肯学汉话,肯纳税,就是心向我新明。至于标准,简单,能用汉话跟县衙的书吏说明白事儿就算过关。至于‘非我族类’,哼,到了这新大陆,还抱着那套老观念?只要归顺我大新明,遵守我新明的规矩,就是新明的子民!当然,”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冷意,“规矩是规矩,眼下先按这个办,以后视情况再议。现在,这只是新京的试行章程。”
他环视一周,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声音也沉了下来:“该说的都说了,该看的也都看了。本王再问一次,这份《新京地方议事会临时章程及选举法草案》,还有谁有意见?谁反对,现在就给本王举起手来!”
议事堂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钱老秀才脸色灰败,嘴唇翕动了几下,终究没敢出声。赵儒生更是低下了头。船长们和钱管事则是一副“王爷说了算”的表情。
就在这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读书人的倔强和不甘:“下官反对!”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面皮白净,约莫三十岁左右的儒生梗着脖子站了出来,正是之前没怎么说话的李儒生。他似乎鼓足了全身的勇气,直视着朱高煦:“王爷!此法,混淆尊卑,动摇纲常,恐非社稷之福!下官……斗胆反对!”
朱高煦看着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缓缓站起身,走到李儒生面前。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啪!”
一声清脆响亮的耳光声在寂静的议事堂里炸开。
李儒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巴掌扇得原地转了半圈,嘴角立刻渗出血丝,脸上浮现出清晰的五指印,他捂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眼神里充满了惊恐和屈辱。
朱高煦甩了甩手,仿佛掸掉什么灰尘,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波澜:“很好。现在,还有谁反对?”
议事堂里死一般的寂静,连呼吸声都听不见了。钱老秀才浑身一颤,彻底蔫了下去。其他儒生更是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船长们则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
朱高煦目光扫过全场,见无人再敢抬头,这才回到主位坐下,拿起那份草案,轻轻拍了拍桌面。
“既然无人反对,此议,就这么定了。赵先生,将此草案誊抄清楚,明日张榜公布。具体选举事宜,由钱管事和张大海你们几个负责筹备。”
“遵……遵命。”赵儒生颤声应道,连忙上前收好草案,手还在微微发抖。
新大陆的夜,依旧深沉。但这议事堂里的灯火,却似乎比刚才更亮了一些,也更冷了一些。朱瞻壑站在一旁,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眼神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