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抵达上海定居点(第2页)
于是在开垦荒地的间隙,所有能动弹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被组织起来。
他们从附近挖土,用筐抬,用肩挑,硬是在距离定居点最近的河道边上,一点点垒起了一道简陋却尽力夯实的土堤。
管事比划着:“殿下您是没瞧见那会儿,个个累得跟孙子似的,晚上睡觉腰都直不起来。可没一个人叫苦,都怕水淹呢。”
“俺们寻思着,这堤坝看着不高,好歹是个屏障,真有水来了,也能挡一挡,给大伙儿争取点功夫。”
他嘿嘿一笑,带着点小得意:“防患于未然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错不了!总比水淹到炕头了再哭天抢地强。”
朱高煦听着,目光扫过眼前这些朴实的面孔,又望向远处那道凝聚了众人心血与恐惧的土堤,心中不禁生出几分难以言喻的触动。
这就是华夏子民。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在这片全新的大陆上,面对未知的巨川,他们骨子里那份与天斗、与水斗的坚韧和智慧,从未丢失。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求生本能,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烙印。
从大禹治水的神话时代开始,治理水患、敬畏自然又改造自然,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潜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华儿女能够在五千年里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多么勤劳,朴实又勇敢发民族啊!
他看着那道简陋的土堤,仿佛看到了千百年来无数在江河边奋斗的先民身影。
这点土方工程,在后世或许不值一提,但在此刻此地,由这群初来乍到的移民自发筑起,意义非凡。
这是一种文明的自觉,一种无需命令便懂得未雨绸缪的远见。
他微微颔首,这比他颁布多少条律令都更让他感到欣慰。
..................
定居点的管事和几个看着有些威望的老农,搓着手凑上前来,脸上堆着笑,眼神里却透着几分恳切和敬畏。
其中一个胆子最大,头皮也最亮的老农往前挪了半步,哈着腰开口:“殿下,俺们……俺们在这儿算是扎下根了,土也垦了,房也盖了,就门口这条大河……”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旁边的管事赶紧接话:“是啊殿下,这条河,天天从门口过,养活了咱们这一大摊子人,可它还没个正经名号呢。”
另一个矮壮的老农也帮腔:“总不能老是‘欸,那条河’、‘喂,大河边上’这么叫吧?听着不敞亮,也别扭,跟没起名字的野小子似的。”
“对对对,没个名儿,跟外人说起来都费劲。”
“肯请殿下给这条大河赐个响亮的名字,往后也好让俺们的子子孙孙都记着,是您带着咱们来的这块宝地!”
众人七嘴八舌地附和着,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朱高煦身上,充满了期盼,仿佛他嘴里吐出来的字就能定住这条河的魂。
朱高煦负手站在河岸边,望着那浑黄壮阔、奔流入海的江水,心中念头飞快转动。
密西西比……这名字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那是后世通行的叫法,在此时用此名字命名肯定不合适,也无法向子民解释这个名字的缘由,所以他现在不能用这个名字。
新大明帝国,华夏正统,怎么能用一个蛮夷称呼来命名如此重要的河流?这不符合他建立新文明的宗旨,也容易在未来留下隐患和口舌。
必须起一个符合华夏文化习惯,又能贴合此地地理特征,甚至要隐隐透出他未来百年规划的名字。
他沉吟起来,目光掠过宽阔的河口,又似乎穿透了眼前的景象,望向遥远内陆,那片广袤的中央大平原的轮廓在他脑中越发清晰。中央大平原固然经常有龙卷风,但是前期可以在这里放牧,操练骑兵,这新大陆没有一块土地是多余的。
这条河,也是未来帝国深入大陆腹地的动脉,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关键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