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新“说文解字”?(第2页)

他搓了搓手,声音都有些发飘。

钱儒生闻言,脸上泛起一层光彩,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刘承宗脸上闪过一丝难以置信,随即是巨大的惶恐与些微的激动交织。

朱高煦话锋一转开始说出注音后第二步计划:“但这注音,只是第一步,是为识字铺路搭桥。”

周儒生清了清嗓子,脸上却也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他知道,汉语拼音也好,《文字大典》也罢,推广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

此言一出,书房内静了片刻。

朱高煦停下脚步,看向众人,目光炯炯。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

“责任重大,勿负孤望。”

“旧大陆那些抱着祖宗牌位不撒手的老学究,若是知道了,怕是要气得吹胡子瞪眼。”

宋老先生听着,默然半晌,最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眼神却复杂难明。

“将来所有经史子集,乃至农书、医书、算学,只要有益于民,皆可快速付梓,广传天下!”

部首之法,乃千年汉字之骨,万万动摇不得。

朱高煦又看向钱儒生和周儒生。

“钱先生对新事物领悟最快,负责拼音符号与汉字发音的具体对应校准,以及声调标注规则的细化。”

“有宋老先生、钱先生、周先生他们从旁协助。如果有不懂之处孤亦可进行指教。”

“这新大陆,当有新的气象。”

“殿下既信得过老朽,老朽自当尽绵薄之力。”

“好!有诸位先生同心同德,这开创新明文化基石的大业,何愁不成?”

“它要包罗万象,从三皇五帝的古字,到如今市井常用的新词,凡汉字,皆可入典。”

“无妨,非你一人独任。”

“这符号虽形似西洋符号,然其所注之音,必为华夏正声。”

钱儒生双眼放光,差点没拍大腿。

不再是先前的审慎与抗拒,而是一种被更宏大目标感召后的肃穆。

“学生在。”

钱儒生激动得脸膛发亮:“殿下!这……这若真能成,书籍就不再是金贵物事,我新大陆人人皆可读书明理,那景象……那简直是……”

他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肩上陡然压上了千钧重担。

“语音之选,关乎国朝气象。”

朱高煦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孤清楚,推行新法,必有阻力,亦会引来非议,甚至被斥为数典忘祖。”

朱高煦道:“你乃北京人士,自幼习得一口纯正燕京口音。”

朱高煦面露赞许。

“宋老先生所言,孤知晓。”

虽仍对这“西洋符号”心存芥蒂,但事关汉音正统,他责无旁贷。

此人一直垂首静听,不曾言语,此刻被点名,身子几不可察地一震。

“周先生性情爽直,处事干练,便负责收集各地口音差异,以作参照,同时督促进度,务求高效。”

他眼中闪着光,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一个读书人得遇明主,将一展所学的渴望。

朱高煦嘴角微微上扬。“事在人为。我新明初立,百废待兴,正需要这般提纲挈领的文化基石。”

“刘承宗。”

未曾想,自己竟能参与到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工程之中。

朱高煦接着说:“此外,大典附录中,需有拼音规则详解,包含声母表、韵母表,以利推广。”

“学生……学生何德何能,敢当此重任!”

“只是这具体审音定调,千头万绪,万不可操之过急,需得慎之又慎。”

“殿下,这……这拼音符号,学生尚需时日揣摩熟悉,方能……方能着手,恐有负殿下所托。”

“江淮之音,温文尔雅,确为旧时雅言。”

“然则,我等身处这万里之外的新大陆,开创的是前所未有之基业。”

“但只要是对我新明百姓有利,对华夏文明在这新大陆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有利,纵有万般艰难,孤亦一力承担。”

他的语气带着几分不确定,似乎觉得这想法过于宏大,也过于……大胆。

“不过,他们骂他们的,咱们干咱们的。此等远离大明之前岂能容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指手画脚!”朱高煦这番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