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前往大湖区(第2页)
若要去那大湖,需先沿河北上约莫三百里,寻一处河道较浅、林木稍疏之地登陆,再折向西北,穿过一片广袤的密林,方能抵达斥候所说的那个大湖。只是那片林子,还有湖区周边,土人部落众多,彼此攻伐不休,争夺猎场水源,时有流血冲突,实乃凶险之地。”
那名土著向导默默走到最前方,他望着大湖,眼神复杂,有敬畏,也有几分如释重负。他转向李恺,用那蹩脚的汉话辅以手势,用力点了点头:“大湖,好,地方,到了。”
那十名护卫也是看得瞠目结舌,一个个张着嘴,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们中不少人随船出过海,也见过长江黄河的浩荡,可如此平静,却又如此广阔无垠的淡水湖泊,当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张儒生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扶着王儒生的肩膀,手指颤颤巍巍地指向湖面,嘴唇哆嗦着,半天才憋出一句:“湖乎!水之泱泱,其容万物而不争,诚……诚君子之德也!”
杨府尹面带几分凝重,继续说道:“下官已为大人备下一艘内河小船,船工也已选好。另挑选了一名向导。
那两名儒生都是曾经在大明取得过秀才功名之人,因家道中落或避祸而来。他们通晓舆图绘制与基础的博物之学,此刻正摊开纸张,一人拿着炭笔,在纸上沙沙地描绘着河道走向与两岸山林特征,另一人则不时低声与李恺讨论着某处地貌的特点,或是猜测着某种未曾见过的飞鸟的名称。
护卫队长到底是见过些世面的,最先回过神来,他打量了一下四周,对李恺道:“大人,此地风大,过于暴露,不宜久留。我们还是先沿着湖岸寻个避风之处扎营,再做计较。天色不早,林子里的东西,晚上可不安分。”
王儒生嫌弃地把他推开些,扶了扶差点滑掉的眼镜,镜片上已蒙了层薄薄的水雾。他没理会同伴的诗兴大发,反而眯眼打量着湖岸曲折的轮廓:“李大人,此湖水系复杂,若要绘制舆图,非一日之功。依我看,其主要水源应在西北,或许与更多内陆水系相连。”
一片无边无际的蓝色湖面,在午后的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水汽氤氲,水天相接,浩渺得竟与大海无异。
“这……这可如何是好?”随行的一名儒生平日里也算镇定,此刻看着这密不透风的林子,脸上血色褪去不少,声音都有些发颤。
“杨府尹客气了。”李恺回了一礼,态度温和,“本官奉陛下之命,前往大湖区公干,途经贵地,少不得要叨扰几日,补充些淡水给养。”
“李大人一路辛苦。”杨府尹亲自倒了杯水,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带着些许颜色的热水,杯子也是粗陶的。“殿下有命,下官无有不从。
李恺定了定神,目光却依旧在那片壮阔的湖面上逡巡。他知道,从踏上这片湖岸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新郑州择址于这条大河入海口,此河向北延伸,只是据斥候回报,这条河并不与西北方向的大湖直接连通。
他们奋力摇橹,小船便吱呀作响,逆着哈德逊河水,缓缓向北而去,在河面留下一道浅浅的涟漪。
李恺闻言,心中微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只是拱手称谢:“有劳杨府尹费心。这向导……”他沉吟片刻,“是否可靠?”
一日,向导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脸上露出些许如释重负的表情。众人精神一振,加紧脚步,穿过一片相对稀疏的林带,翻过一道不算太高的土黄色山梁。
“到了……这就是他们说的那个大湖。”李恺喉咙有些发干,声音不大,却带着难以抑制的颤动。他望着这片壮阔的水域,连日的辛劳、蚊叮虫咬、脚底磨出的水泡,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
李恺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吩咐护卫们将刀与剑都拿好,随时准备防卫。
李恺一行人的船只靠岸,验明了盖有内阁大印的文书,通报了来意。不多时,新郑州府尹杨定山便带着几名吏员匆匆赶来迎接。
又这般在林中跋涉了不知多少日,连李恺都觉得自己快成了半个野人,身上的儒衫早已被刮得破破烂烂,脸上手上也尽是划痕。张儒生甚至偷偷作了首《林中行路难》的打油诗,被王儒生听了去,两人苦中作乐,倒也冲淡了些许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