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建国(第3页)
他双手紧握旗杆,猛然发力,将旗杆深深地、稳稳地插入早已预备好的旗台基座之中。
就在旗帜插入基座,迎风招展的瞬间,阳光恰到好处地洒在旗帜之上。
那两条金色巨龙身上细密的鳞甲,特别是龙眼处用金丝精心绣制的瞳仁,在阳光的照射下,陡然间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闪烁着夺目的神采,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灵动与威严,栩栩如生!
台下众人只觉得一股磅礴浩瀚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
那基座,并非寻常土石,而是用铁水整体浇筑而成,早已与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融为一体,象征着大秦帝国的基业永固不摇。
旗台的正前方,深深地镌刻着两行八个刚劲有力的小篆大字:
“华夏西扩,肇基北美。”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字字如刀劈斧凿,声声若金石掷地,清晰无比地宣示着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在这片新大陆的顽强生根与蓬勃发展,更彰显出开创者那囊括四海、超越古今的宏大雄心!
所有人的目光,此刻都痴痴地汇聚在那面高高矗立在基座之上,迎风猎猎作响的龙鹰日月旗上。
一股滚烫的热流在每个人的胸膛中激荡,一种名为“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在这一刻,前所未有地清晰,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大秦子民的心灵最深处。
.......
建国大典的喧嚣渐渐散去,朱高煦却未曾有片刻停歇,径直回了他的书房。
这里,是他运筹帷幄,勾勒帝国蓝图的所在。
灯火通明,他铺开文书,开始为这个崭新的国家搭建最核心的权力骨架。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原大明吏部、礼部、工部,其职能与名号,皆保留不变。”
这是对旧有传承的尊重,也是为了政务的平稳过渡。
“户部,乃国计民生之根本,特此更名为‘财政部’!统管全国财赋、预算、审计,一切与钱粮相关之事,皆归其掌!”
“兵部,职掌军国大事,今后,便是我大秦的‘国防部’!统领全国军务、军备,以及一切国防建设!”
“刑部,掌国家刑名之要,亦需革新,更名为‘司法部’!负责全国律法之执行与监督,务求司法公正,令行禁止!”
笔锋一转,他又添上一笔。
“另,孤之长子瞻壑,前期所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部’,继续保留。皇庄、官营产业及各项国有资产之经营与增值,仍由其负责。”
吏部、礼部、工部,沿袭旧制;财政部、国防部、司法部,破旧立新。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国有资产管理部。
七大部门,构成了大秦帝国最初的核心行政框架,清晰地展现出这位开国之君融汇新旧、兼容并包的施政理念。
部司既定,接下来便是人事。
“国事繁剧,非一人所能独揽。孤决意,择贤能之士,组建内阁,辅佐孤处理日常政务。”
他的目光在书房内几份早已拟好的名单上逡巡,最终落定在一个名字上。
“林永康!”
此人乃是大明永乐朝的进士出身,学识渊博,亦有地方治理经验,是朱高煦自起事以来便颇为倚重的一位儒臣,沉稳老练,足以压阵。
“命林永康为大秦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总领内阁事务!”
朱高煦亲笔写下任命。
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位置,代表着监国太子的绝对信任,也意味着如山的责任。
紧接着,朱高煦又陆续任命了其他四位同样在大明有过科举功名,且在过往的考验中证明了自身能力与忠诚的官员。
五位内阁大臣,清一色皆是汉家儒臣出身。
这一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安抚了那些对新政推行尚心存疑虑,甚至抱有抵触情绪的传统士人群体。
新京的阳光,穿过窗棂,洒在御案上刚刚写就的任命文书上,也洒在这群即将执掌一个新兴帝国核心权柄的人们身上,他们神情肃穆,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肩上重担的认知。
国号已立,宪法已颁,旗帜已扬,架构初成。
但这,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这部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宪法真正落地生根,是如何让这个新生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是如何在这片新大陆上,于旧大陆列强环伺的复杂局面下,带领着华夏子民,杀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强盛之路。
朱高煦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方。
未来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
而此刻,新京城内,那二十名从各个定居点远道而来的议事会代表,正被内侍引着,走向一处新近落成的院落。
那里,青砖黛瓦,肃穆俨然,将是他们未来数年临时议政之所。
他们来自田间,来自市井,来自书斋,每个人都带着各自阶层的期盼与个人的抱负。
脚下的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沉重,又有些轻快。
大秦,这个刚刚诞生的名字,这个崭新的国家,它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他们,又将在这历史的洪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无人知晓,却又无人不怀揣着一丝隐秘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