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图书馆(第2页)

活字印刷之术,在大明本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由皇家出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如此系统化、有计划地大规模印制如此种类繁杂、数量庞大的书籍,尤其是像《永乐大典》这种体量惊人的鸿篇巨制,这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乃至整个华夏文明史上,都绝对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朱高煦兴建图书馆体系与设立皇家印书局的诏令,在新京城内,迅速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起初,当听闻朝廷要广建藏书之所,并且还要将《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巨著大量刊印,以广流传之时,许多儒生文士无不欢欣鼓舞,额手称庆,纷纷赞颂此乃圣君所为,是文教昌明、国运兴盛之吉兆。

然而,当图书馆的具体藏书目录逐渐通过各种渠道泄露出来,特别是当他们确切地知晓,那些在他们眼中被视为“农工之末技”、“杂学之旁骛”的实用技术类书籍,竟然要与“圣贤之经典”、“经史之正学”并列馆藏,甚至还要向所有阶层的普通百姓全面开放阅览之时,质疑、困惑、不满乃至激烈的反对之声,汹涌而至。

内阁之中,气氛也因外面的讨论而显得有些微妙和凝重。

林永康、财政部尚书等几位位高权重的核心大臣,在一次非正式的私下碰头会上,也免不了谈及了这场由图书馆计划引发的风波。

“陛下此番大兴土木,兴建图书馆,又雷厉风行地设立皇家印书局,其声势之浩大,用心之深远,着实令人瞩目啊。”财政部尚书轻轻捋着颌下微须,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探究与审慎。

内阁首辅林永康端起面前的青瓷茶杯,用杯盖轻轻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嫩绿茶叶,沉吟片刻,方才缓缓开口:“陛下对于那部《永乐大典》的珍视程度,远超我等想象。他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下令广为刊印,其珍护中华文脉、传承华夏智慧之拳拳盛意,已是昭然若揭,毋庸置疑。”

另一位内阁官员,闻言也深以为然地接口道:“首辅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亦有同感。不过,依下官浅见,陛下此举之深意,恐怕并不仅仅局限于‘珍护大典’这么简单。”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然后才继续分析道:“陛下曾金口玉言,‘凡我大秦帝国户籍所属之臣民,不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皆可入馆览阅’。

诸位大人,请再仔细回想一下,陛下自登基以来,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设立军事学院,打破了以往将门世袭、军职固化的沉疴旧制;颁布《宗教法》,严厉限制了宗教特权,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基本国策;果断改革官制……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哪一件不透着一股破旧立新、革故鼎新、不拘一格、锐意进取的气魄与决心?”

林永康目光微凝,若有所思地缓缓点了点头,显然对这位官员的分析颇为认同。

那名学士见状,胆气更壮,继续侃侃而谈:“依下官看来,殿下这是要效仿古之圣贤,行‘收天下之书于公藏,播学问智慧于万民’之伟业啊!这图书馆,名为藏书之所,实则更像是一扇……一扇向帝国所有国民彻底敞开的知识之门,智慧之窗!他这是要从根本上打破数千年来知识被少数士人精英阶层所垄断的局面,让那些以往被视为‘愚氓’的农夫、工匠、商贾,甚至是被认为‘无才便是德’的女子,都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他们以往连想都不敢想的学问和知识!”

财政部尚书听得心头一凛,额上不由自主地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声音也有些发干:“开启民智?这……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些?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是天底下的百姓人人都读书识字,个个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那……那岂不是会变得难以管束,于朝廷统治大为不利啊?”

林永康放下手中的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轻响。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深邃地扫过在场的同僚,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殿下之深谋远虑,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轻易揣度。我等只需牢牢记住一点,我大秦帝国能有今日之局面,能在这片蛮荒的新大陆上站稳脚跟,并开创出如此欣欣向荣的基业,皆是仰赖殿下之高瞻远瞩与英明神武。他所做的一切,应该都是有他的深意的。”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等身为殿下之股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理当戮力同心,殚精竭虑,全力辅佐殿下推行新政,扫除一切障碍,而非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甚至横加掣肘,阻碍大局!至于朝野之间那些儒生的非议与鼓噪,不过是井底之蛙的短视之见,殿下心中自有丘壑,定能妥善处置,我等无需过分忧虑。”

几位内阁大臣闻言,皆陷入了沉默。他们心中都隐约感觉到,朱高煦正在下一盘前所未有、石破天惊的大棋。这图书馆计划,绝非一时兴起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那庞大而精密的治国蓝图之中,关于“开启民智”、“实学强国”这一核心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是为帝国未来的腾飞打下最坚实基础的奠基之举。虽然此举必然会颠覆数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但在这新大陆人未有大明那么多,改革也好推动。

他们同时也都心知肚明,以朱高煦那说一不二、乾纲独断的行事风格,一旦他下定了决心,便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动摇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