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三十一章 活字印刷术(第2页)

材质关

起初,陈太初尝试了多种材料。先是选用枣木,枣木质地相对坚硬,易于雕刻,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发现枣木活字吸水性较强,容易变形,且不耐磨损,使用几次之后,字体便模糊不清,难以满足大量印刷的需求。

而后,他又将目光投向陶土。陶土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制成的陶活字在烧制后质地坚硬。但陶土易碎的特性成为了致命弱点,在排版和印刷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坏,大大增加了印刷成本和时间成本。

接着,陈太初开始研究铅锭。铅的熔点较低,便于铸造,化学性质也相对稳定,理论上是制作活字的理想材料。但纯铅质地较软,铸造出的活字在承受印刷压力时,容易变形。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陈太初偶然间将糖和蜡与铅、木结合起来。他先以铅为活字主体,利用铅的良好铸造性能;然后在铅活字表面裹上一层糖蜡混合物,待其凝固后,再嵌入枣木底座。这样制成的活字,兼具了铅的耐用性、糖蜡的防磨损性以及枣木的稳定性,终于成功攻克了材质关。

墨韵关

在解决了活字材质问题后,墨韵又成了一大难题。传统的松烟墨虽然颜色浓重,但容易使活字粘连在一起,影响排版和印刷效率。陈太初为此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方法。

一日,他在玉冰烧的酒坊中,看到酿酒后剩下的酒糟,突发奇想。他将玉冰烧酒糟掺入松烟墨中,经过反复调试比例,惊喜地发现改良后的墨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色泽,还大大降低了粘性,有效地防止了活字粘连的问题。而且,这种墨印出的字迹带有一种独特的光泽,使得印刷品更加美观。

校勘关

有了合适的活字和墨,校勘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当时市面上的坊本错漏百出,陈太初决心以《广韵》为标准,对字盘进行重新编排。

他带领着染墨等一众助手,日夜对照《广韵》,仔细检查每一个字的读音、字形和释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纠正了坊本中的错漏二百余处,确保了活字印刷的准确性。同时,为了提高排版效率,陈太初还根据常用字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对字盘进行了合理布局,使得排版工人能够更快速地找到所需活字。

九月初六,太学旬考前夕,整个太学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备考气氛。陈太初却沉浸在活字印刷术的研究成果中,他盯着活字盘里刚刚印出的《论语》试印稿,眉头微微皱起。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仁”字的墨色与其他字明显不同,显得格外深沉怪异。

心中顿生疑虑的陈太初,立刻拿起一根银针,小心翼翼地挑破“仁”字的字面。这一挑,让他大惊失色,铅层之下竟然显现出西夏狼图腾的图案!西夏狼图腾在大宋众人眼中,无疑是敌国的象征,怎么会出现在自己活字的铅层之下?

王大郎听闻动静,匆匆赶来,看到这一幕,顿时怒目圆睁,抄起一把铁锤就欲砸向活字,嘴里骂骂咧咧道:“这定是熔铅时混入了童帅的炮车残件,这帮人到底在搞什么鬼!”就在王大郎的铁锤即将落下之时,陈太初眼疾手快,赶忙伸手拦住,急切说道:“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