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六十九章 水力锻锤(第2页)

为了这小小的铜齿,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这不仅是一枚简单的零件,更是提升军器制造工艺的关键一环。

有了这精准咬合的铜齿,水轮驱动的各种器械将更加稳定高效,对于军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然而,陈太初也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陈太初凝视着羊皮账本,上面那行墨迹未干的字迹仿佛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九月初三,得可用齿轮七组。水力锻锤日造铳管三十,较人工快十倍。”

这简短的记录,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努力,见证着军器制造工艺的巨大飞跃。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正在专心调试齿轮组的柳德柱身上。

柳德柱全神贯注,手中的工具精准地调整着齿轮的位置,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滚落,却浑然不觉。

陈太初提高声音,吩咐道:“柳师傅,让铁匠营再分三十人学习齿轮修锉。这齿轮的齿距至关重要,每旬都要进行考核,若是误差超过半粒粟米,便调去制箭头。”

陈太初出征后军器坊的工作仅剩铸造守城虎墩炮这一个任务。

如今陈太初再次归来,军器坊有要不要命的往前赶了进度了。

在顺利完成朝廷交付的虎墩炮交付任务后,陈太初顿感肩头一轻,随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计划之中。

既然水力锻锤已经成功投入使用,那么研制简易车床便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

漳河畔的工棚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木匠们齐心协力,正将粗壮的百年槐木刨削成三尺见方的坚实基座。每一下刨削,都带着对新工艺的期待与专注,木屑纷飞间,基座的雏形逐渐显现。

王铁柱则带领着另一队人,小心翼翼地将青铜传动轴嵌入精心打造的榫槽之中,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紧接着,十六枚铸铜齿轮裹着润滑的牛油,依次稳稳地套上轴杆,在阳光的照耀下,齿轮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光泽。

下游处,三丈宽的巨大水轮被结实的铁箍紧紧固定在青石墩上,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

榆木轮辐之间,新制的陶瓦叶片整齐地镶嵌其中,仿佛是等待出征的士兵。

张猛站在一旁,指挥着壮丁们用麻绳绞紧传动皮带。浸过桐油的牛皮索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缓缓攀上木轮,每一声响动,都像是新生命诞生前的律动。

当最后一块榆木托架精准地卡进车床底座后,赵虎高高抡起铁锤,将铁楔狠狠钉入接缝之中。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锤击声,四根承重柱与基座紧密地咬合成一个整体,宣告着车床主体结构的初步完成。

此时的柳德柱,正趴在齿轮箱前,全神贯注地用铜尺反复测量齿距。

碎木屑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落在一旁的水槽里,他却浑然不觉,眼中只有那关乎车床精度的细微数据。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漳河上,波光粼粼。

此时,水闸被缓缓提起,湍急的水流如脱缰的野马,汹涌地推着水轮开始转动。

青铜齿轮相互咬合,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将水轮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传上木轴。

车床顶端的檀木卡盘在动力的驱使下,开始缓缓旋转,起初还有些生涩,但随着运转的持续,速度逐渐加快。

飞溅的水珠在卡槽间跳跃,折射出如梦如幻的七彩虹光,仿佛在为这新诞生的车床喝彩。

王铁柱迅速将松脂涂抹在转轴上,以测试车床的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