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77章 思想播种(第2页)

岳飞捡起一块,发现饼里掺着观音土与树皮,硬得如同石块,心中不禁一阵感慨。

“放箭!” 张猛率领弩手从侧翼如猛虎般杀出,手中的神臂弩专射木筏的绳索。

失去羁绊的木筏在湍急的漩涡中疯狂打转,流民军纷纷落水,在河中挣扎呼救。

王敢奋力挥刀砍断缠足的渔网,却惊愕地看到上游漂来十艘燃烧的草船。

这是陈德胜带领降兵施放的 “火龙舟”,浸透糖胶的茅草遇水不仅不灭,反而燃烧得更加猛烈,一时间,河面顿时化作一片火海。

未时末,激烈的战斗终于渐渐平息,河水也似乎褪去了那骇人的血色。

岳飞率领队伍打扫战场时,从王敢那焦黑的残骸旁拾起那柄辽刀。

刀身云纹间暗刻着契丹小字 “黄龙府监造”,与三年前雄州榷场失窃的军械印记完全吻合。

陈太初接过刀,轻轻抚摸着刀身,沉吟道:“童贯用劣铁充贡,倒让辽人看了笑话。”

河滩上,五百降兵战战兢兢地跪成三列。

陈华启按照《武经总要》的旧制,欲将他们斩首示众,却被陈太初抬手拦下:“给他们烙上‘靖北’火印,每人发三斤掺糖霜的观音土,然后放回北岸。”

是夜,流民军的营地内突然营啸不绝。

归营的降兵们疯狂争抢着那所谓的 “仙土”,更将火铳的雷声传作 “宋军得雷部天兵相助”。

韩家坞的暗探见此情景,急忙放飞信鸽向高托山汇报。

却不知,鸽足系着的铜管中,藏着陈太初亲绘的《分田册》伪本……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宋史?兵志》中仅仅留下了二十七字的记载:“九月戊寅,陈太初破流贼于滹沱,火器震天,溺毙者众。”

唯有真定城隍庙那残缺不全的石碑,详细地记述了这场战斗的惨烈:“是日河赤三日,鱼鳖尽死,有黑铁残管出于泥沙,乡民谓之‘雷公铳’。”

而真正对战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此战后岳飞改良的三段击战术。

他将装填手与射手分离,极大地提升了火铳的射速,使其提升了一倍。

那些浑身燎泡的装填手们或许从未想到,他们在战火中摸索出的 “倒药 — 装弹 — 压实” 流程,日后竟会成为军队标准化操典的根基。

河风呼啸着掠过焦黑的耧车盾,陈太初静静地凝视着北岸那星星点点的火光。

他心里明白,滹沱河上的这场惊雷,不过是靖北烽烟的第一声号角,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大人,我们这样将俘虏放了,日后会不会成为别人攻击你的起因。”岳飞看着陈太初道。

“我们有句话,对待同胞,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说我们镇压这些流民为什么?”陈太初看着滹沱河的河水说道。

“当然是为了朝廷的稳定”岳飞不假思索的回道。

“可是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呢?他们不知道就凭他们这些乌合之众,怎么跟正规部队交手,为何还义无反顾?”陈太初又问。

“自然是吃不饱,没有生存的希望!”岳飞脱口而出。

“为什么吃不饱?”陈太初继续问!

“因为天灾”岳飞还是不假思索的回道。

陈太初在滹沱河边慢慢的走着,岳飞等一众人在后面跟着。

“天灾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人祸。朝廷贪污上行下效,一个政策到了底下完完全全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