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137章 北境发新芽

端午的艾草香气尚未散尽,枢密院签厅内却已弥漫着另一种更为沉甸甸的气息——关乎亿万黎庶肚腹的焦灼。

窗外蝉鸣初噪,宣告着盛夏的酷烈与夏收的尾声。

陈太初的目光越过堆积如山的军报与冗官裁撤的条陈,落在一只不起眼的麻布袋上。袋口微敞,露出几颗其貌不扬、沾着泥土的块茎——红薯。

“冗兵裁撤,已见成效,空饷空额挤出了三层浮肿,省下的军费堪堪堵住国库的窟窿眼。”陈太初的声音低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硬木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然,兵祸虽暂歇,饥馑犹在喉!北方诸路,赤地千里,流民如蚁。

纵有军屯,纵有无主之地可分,若无高产耐旱之粮种,不过是将‘饿殍’二字,从今冬推迟至明春!”

早在夏收前,陈太初就想到要推广这些,他走到那只麻袋前,抓起一颗沉甸甸的红薯,眼神灼灼:“此物,及土豆、玉米,便是破局之匙!染墨!”

“属下在!”早已侍立一旁的染墨躬身应道。这位跟随陈太初最久的书童兼幕僚,如今气质愈发沉凝干练。

“你为总办,陈安、铁柱为副。点选最得力亲兵,分作五路!”陈太初语速快而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带上所有种子,还有我亲笔手令,即刻出发!”

他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指尖如剑,点向各处:

“一路北上真定府,寻陈华启(河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兼领新军军法司),令其督真定、中山、河间三府军屯,厢军带头,务必于秋前将土豆、红薯下种!此路地近太行,旱地多,玉米亦可试种坡地!”

“一路东去沧州,寻陈德胜(雄州防御使),沧州、滨州、棣州沿海新垦滩涂盐碱地,最宜红薯!告诉德胜,海边那几万亩‘废地’,便是未来的粮仓!”

“一路西入河东,寻张猛(真定府路都巡检使),太原新复,百废待兴,流民尤众!令其以军屯为基,招募流民垦荒,玉米、土豆、红薯三管齐下!赵虎(河北西路转运判官兼军器监少监)在彼处转运粮秣,正好配合,种粮、工具、口粮,皆由他统筹!”

“一路南下京东西路,寻宋江!”提到这个名字,陈太初嘴角微扬。这位受招安的梁山首领,如今挂着京东东路安抚副使的虚衔,在地方上人脉深厚。“告诉他,昔日梁山泊水寨周边的淤田洼地,种稻不易,种红薯却是天赐!让他发动旧部,以工代赈,组织流民开垦。产量若成,便是他宋江洗刷草寇之名、立地成佛的功德!”

“最后一路,也是重中之重!”陈太初的手指重重落在“大名府”三字上,“寻岳飞(权知大名府路兵马钤辖)!鹏举驻防要冲,辖地最广,流民最多,责任也最重!令他于滹沱河两岸、潼关以东,广设军屯、民屯!此路水热条件相对最好,玉米、土豆、红薯皆可大力推广。告诉他,此乃固本培元、养兵安民之基,关乎未来北伐成败!若有阳奉阴违、阻挠垦殖之豪强胥吏……”陈太初眼神一寒,“许他先斩后奏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