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243章 抚仙湖与好消息(第2页)

登岸时,天际残留一抹玫瑰色霞光,与岸边芦苇的银白穗子相映。山风裹挟着湖水的清冽,混着岸边野菊的幽香,为这场视觉盛宴添上最后一笔余韵。

此情此景,恰似明代杨升庵笔下“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的意境。彼时的江川码头,正有商贾卸下盐茶,渔家收网归舟,而抚仙湖的秋色,始终如一地浸润着滇中大地的苍茫与温柔。

酉时三刻,孤山岛的剪影已沉入湖心。抗浪鱼群逐着夕照跃出水面,鳞片将暮色割成万点碎金。者黑嫫的枣骝马立在船头,银抹额缀满晚霞,恍如神女额间的第三只眼。

岸边湖水极清处,可见元代沉船的青铜罗盘躺在白沙上,锈绿的指针正指法国蒸汽艇的残影。乘舟侧畔,十二艘桦皮舟拖网归航,桅杆上晾晒的渔网兜住流云,恍如天神遗落的蕾丝披肩。

东岸老渔公赤脚踏浪,肩扛三丈竹篙,篙头悬着的铜铃随步摇晃。抗浪鱼在篓中噼啪甩尾,溅起的水珠串成半道虹桥。摆依汉子的号子响起,\"哎——!龙王老爷翻账簿哟——\"

采菱女跪坐木盆,十指翻飞如蝶。红菱角抛向邻舟汉子,菱尖刺破暮色,落下时已钉在对方斗笠沿,口中对唱,\"孤山的月娘十七嫁——\"。当地传说孤山是龙宫逃婚的十七公主所化,每逢月圆湖底传出嫁衣悉索声。

北岸笔架山三峰浸在赭红雾霭里,云南枫香与黄连木燃成连绵火海。忽有彝寨牧童驱牛下山,牛铃搅碎山色,惊飞岩缝栖居的火雀。

船板触岸时,最后一缕夕光正钉在江川古镇的瓦当上。王月生踏上千根抗浪鱼脊骨铺就的浮桥,浸透百年鱼脂,踏之如履琥珀。前面临湖长街上,三十六口铜锅沿街沸滚,酸菜豆腐煮鱼香混着法国火油味。湖边渔火初上,毕摩祭司摇响铜铃,将鱼骨卦撒入火塘,火星溅上彝女绣着虎纹的围腰。

者黑嫫提前派人安排的渔家客栈依山傍水而建,老宅子檐角挂着铜铃,门前栽满三角梅和芭蕉树。客栈以原木搭建,露台直面湖水,马匹拴在院中老槐树下,货箱卸在青石板天井旁。渔村夜晚静谧,仅有湖水拍岸声与马匹偶尔的响鼻。

客栈为众人安排的是本地特色的抗浪鱼三吃。

第一道是锅盐焗鱼,将活抗浪鱼去鳞保留内脏,鱼腹塞入普洱茶渣与稻花米,外裹三层粗盐,埋入滚烫的铜锅灰烬中焖烤。盐粒遇热渗入鱼肉,形成“银脂盐壳”,剖开时鱼油凝结成琥珀色晶体,配酸木瓜片。

第二道是酸汤煮鱼生,薄切带血丝的抗浪鱼生,铺于竹篾垫,浇入用鱼骨、野生酸木瓜、小米辣、香茅草熬制的酸汤,汤底浮着碾碎的鱼牙钱,撒盐晶提鲜。食用时以竹签刺穿鱼肉,蘸取腌芒果汁解腥。。

第三道是鱼血糯米饭,用抗浪鱼血与糯米、红曲米混合蒸熟,鱼骨熬汁淋面,表面抹蜂蜡封存。食用时用竹刀划开,露出内部的血丝纹路。

配菜两道。

第一道是盐腌三线肉,选马帮淘汰的驮马的整块五花肉、肉皮扎孔塞岩盐粒和花椒,悬挂船头风干三日,切片后配酸腌鱼汁下酒。盐霜渗入肌理,切开时渗出“血泪状”盐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