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坎贝尔方案(第2页)
自己既然已经为背后的临时金主说完好话了,剩下的,就是配合好首席公务员大人和新任外交大臣的步伐,尽快像那份报告中建议的一样,调整思路,以打通缅甸与云南的交通和通信为起点,在云南培养一批熟悉和遵从英国工业体系标准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工业体系,按照帝国的分工,发展好当地的采矿业和茶叶等经济作物,让当地的工厂主和农场主有钱买帝国的工业品,然后用这些工业品去为帝国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同时让工人和农民有收入购买帝国生产的消费品,达到那个文件里说的什么正循环。对呀,这才是世界帝国该有的做派,这才是挣大钱的长久之道。
所以,三人代表各自的部门和背后的金主,完成了表态,有了交待后,就开始落实首相批复,基本遵照约翰·坎贝尔报告中的建议进行。当然,其中那些关于用中国赔款的一部分作为培养中国留学生的建议,为时尚早,他们的李鸿章大人还没跟各国代表达成一致呢。
几人讨论的坎贝尔方案,就是那天王月生与坎贝尔开始唇枪舌剑、后来又惺惺相惜状地学术探讨之后,坎贝尔根据王月生的提示,以及王月生提供的过去几十年的中国鸦片进口和从英国的工业品进口,经过计算,居然发现,从1880年至1889年:
中国鸦片年均输入量:约7万箱(每箱约140斤,总重约980万斤)。
单价:优质孟加拉鸦片每箱约值白银600两,中等品质鸦片约400两。
总价值(按混合均价500两/箱计算):7万箱x500两/箱=3500万两白银/年
十年总和:3500万两 x 10 = 3.5亿两白银(约合1.75亿英镑,按1英镑≈2两白银换算)。
而同一时期,英国对华工业品出口总值约为每年1200万英镑(如棉纺织品、钢铁制品),十年总计约1.2亿英镑。鸦片输入价值是工业品出口的1.46倍。
按照王月生提供的思路进行假设性推演,若将购买鸦片资金转购英国工业品,采用王月生提供的一个号称他在英国认识的地下经济学家凯恩斯发明的乘数模型估算经济效应(乘数系数取1.5–2.0),则就业带动
直接就业:
每1英镑工业投资约创造0.5个就业岗位(19世纪末英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数据)。
1.75亿英镑x0.5=8750万个工时就业
折合全职岗位约21.9万人(按年工作时长2000小时计)。
间接就业(供应链与服务业):
乘数效应下新增就业约32.9万–43.8万人。
税收贡献
直接税收:
工业利润税(当时税率约10%):
1.75亿英镑x10%=1750万英镑/年
十年累计1.75亿英镑。
间接税收(消费税、关税等):
乘数效应下税收总额约2.6亿–3.5亿英镑。
工业新增价值产业链增值:
每1英镑投资带动2–3英镑工业产值(钢铁、纺织业平均增值率)。1.75亿英镑x2.5=4.375亿英镑/年
十年累计43.75亿英镑,相当于189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的12%。
结论是,若1880–188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入的3.5亿两白银全部转购英国工业品:短期可创造约43万就业岗位,带来年均2.6亿英镑税收,推动工业产值增长43.75亿英镑;长期收益难以估量。
虽然坎贝尔知道自己的算法有问题,但立论是正确的,而且就像王月生说的什么“常识政治”,对啊,英国有投票权的工人和有钱的贵族老爷们谁会在乎小数点是否点错,反正他们直觉正确,那就是对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国古人诚不我欺。
虽然自己曾想着让王月生把这份报告直接递到他背后的伦敦那些不知名的大人物手里,但看到王月生脸上讥讽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的这个试探又被人看破了。对方根本不是英国政治的菜鸟,相反,非常懂得英国公文和公务员工作的运行体制,自己只有通过正常的渠道,正常地递交上去,才会得到正常的评价。至于这份报告会不会送到王月生背后那些大人物的手中,自己用得着操心吗?就算落到王月生背后人的反对派手中,谁又会说自己一个帝国东亚外交官对于中国市场容量的分析和帝国出口产品的升级建议是政治不正确?政治不正确。王月生先生的嘴里这种妙词总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