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晓梦 作品

第156章 提问(第3页)

陈源思索片刻后站起来说道:“我觉得从文学表现手法上看,《关雎》的‘兴’奠定了全诗较为明快的基调,即便追求过程中有辗转反侧,但整体情感是积极向上的,朝着与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目标前进。而《蒹葭》的‘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基调,全诗弥漫着一种求而不得的忧伤。从文化层面来讲,《关雎》更贴近社会生活层面的文化,而《蒹葭》似乎触及到了古人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追求,一种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

赵承瑞也不甘示弱,紧接着说道:“陈兄所言极是。不过,我还想补充一点,从韵律上看,《关雎》的‘兴’句与后文在韵律上的呼应,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节奏感,符合当时人们在社交场合演唱的需求;而《蒹葭》的‘兴’,其韵律的悠长与重复,更强化了那种悠远、惆怅的氛围,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无尽的叹息。”

温清悠听着众人精彩的发言,心中满是欣慰。她说道:“诸位的见解让这两首诗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诗经》中的‘兴’,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文化与文学殿堂的大门。每一首诗的‘兴’,都在不同的维度上,展现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审美。”

随着温清悠的讲解告一段落,讲堂内的气氛依旧热烈非凡。

温清悠环顾四周,见学子们眼中都闪烁着求知与思索的光芒,心中一动,说道:“今日大家对《诗经》‘兴’之手法的探讨十分精彩,想必诸位心中都有所感悟。课堂临近尾声,不知有没有同学愿意以今日所学,吟诗一首,展现一下自己的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