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晓梦 作品

第348章 扬州策影·上(第2页)

榜前只剩下几个孩童在追逐。其中一个扯着另一个的袖子喊:“快看!那个‘丙等下’的名字被口水糊住啦!”

月光爬上木榜,把“陈大柱”三个字映得影影绰绰。

公示墙前,卖炊饼的王大叔用炭笔在儿子掌心写“民”字,旁边书生正给流民讲解“甲等策论”里的“户绝”之弊。阳光下,十二座书院的旗帜与策论分数相映,恍惚间似见千万墨笔在天地间书写:“民为基,国为厦,无基则厦倾,无厦则民危。”

扬州城大比广场的汉白玉台基上,三皇子陈睿渊负手而立。晨光斜斜切过他棱角分明的下颌,将影子投在青砖上——那影子狭长如秤杆,前端正对着西北角卖炊饼的王大叔,后端则隐在广场的飞檐阴影里,恰似一柄丈量江山的秤,一端是黎民百姓,一端是巍巍皇权。

“稍后继续辩题——”

陈睿渊振袖展卷,十二道黄绢卷轴在十二根朱漆木杆上同时翻动,卷面上“西域通商”“税银流弊”等字迹在风中若隐若现。他的目光扫过广场上熙攘的人群,最终落在抱着血饼的老妇身上,“次题《西域通商考》,析丝绸之路税银流弊。望诸君——”他顿了顿,声音忽然低沉,“以百姓血泪为墨,书就真正的‘吏律’。”话音未落,西风骤起。十二道黄绢卷轴猎猎作响,恍若十二面丈量民心的旗帜。远处卖炭翁的吆喝声穿过晨雾,与三丈外临江书院策论上“卖炭翁苦征重税”的墨痕遥遥相应,在半空织成一片沉甸甸的“民”字云。国子监林诗允立于台侧。

“第一位,崇文学院代表,沈砚之。”

洛洪话音刚落,沈砚之拾级而上。他青衫下摆沾着未干的墨痕,崇文学院玉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却掩不住腰间暗袋里金叶子的冷硬棱角——三日前江南盐商的“馈赠”,此刻正隔着布料硌着他的皮肉,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展开策论时,狼毫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丝”字,笔尖却突然颤抖。

“丝绸之路乃国之动脉……”他强行稳住声线,笔下“官营便民”四字却洇开墨晕。宣纸上的墨痕渐渐与记忆重叠:上个月随商队暗访,在玉门关外看见胡商跪在税吏面前,额头磕出血痕,只为求减免“驼队损”的苛税。那些装满瓷器的木箱被劈开查验,碎瓷片混着血珠,在黄沙上画出刺目的图案,竟与老妇怀中血饼的暗红污渍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