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桃人 作品

第267章 晨雾、油条与褪色的准考证(第2页)

林雪萍下车,手里还捧着半杯温热的豆浆,感觉灵感如同潮水般涌来。江明华的目光总是能精准地找到那些平凡表象下的闪光点,他的建议让她的课程构想瞬间丰满且充满了吸引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引导学生真正去“看见”生活,理解环境与人互动关系的契机。

“太棒了!”她由衷赞叹,带着兴奋的光芒看向他,“这个角度太特别了!你真是我的……”后面的“灵感缪斯”四个字,在触及他深邃带笑的眼神时,竟有些不好意思说出来。

江明华没有追问,只是极其自然地伸出手,将她鬓边一缕因为吃油条而散落下来的碎发轻轻拂到耳后,指尖不经意地擦过她微凉的耳廓。这个亲昵的小动作让林雪萍心跳漏了一拍,耳根悄悄染上些许可疑的微红。他只是轻轻一笑,另一只手提起地上一个看起来更正式的公文包——里面似乎装着他的图纸和工作平板电脑。

“想听听吗?我有个老建筑测绘的小项目就在附近一条巷子深处。”他示意方向,正是之前信息里提到的那个巷口。

“当然!”林雪萍立刻应道,好奇心也被勾起。她跟着他的脚步,走进了一条更狭窄、带着历史感的小巷。清晨的光线被两侧旧式骑楼的斜顶切割,只在高处透下几道光柱,照亮空气中浮动的细微尘埃。脚下是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路,墙根处生着潮湿的青苔,斑驳脱落的墙皮上隐约可见数十年前的广告招贴画的残痕。时间在这里沉淀得更为厚重,巷子深处偶尔传来一两声慵懒的猫叫。

江明华显然对这里很熟悉。他走到一栋看起来十分古旧、但结构依然硬朗的老式小楼前停下。这小楼大概有四五层高,外立面是民国时期流行的“中西合璧”风格,砖砌拱券窗上方雕刻着繁复的石榴、葡萄等吉祥图案,但岁月的风霜剥蚀了它们的光彩,透着沧桑。门口还倚靠着一架旧竹梯。

“这里?要测绘什么?”林雪萍仰头看着这栋在晨曦中沉默矗立的老建筑。

“不是整栋,是测绘并恢复它顶层一个临街的小阳台。”江明华拿出平板,点开一份高清立面图给她看,“屋主是个老爷爷,他孙子一家准备从国外回来定居。老爷子想恢复他童年记忆中那个能望见远处江景的小阳台原貌,种满花草,给孙辈重现他小时候的乐趣。但年久失修,图纸早就没了,结构也老朽。我需要重新测绘现状,了解承重结构,然后设计出安全的加固方案,并最大程度复原当年的细节风貌。”他说着专业问题时,神情严肃认真,眼神锐利地扫视着那些雕花和结构连接点,和平日里与她相处的温柔形象判若两人。但在提及屋主的初衷——“重现童年乐趣”时,语气又带上一丝暖意。

“走吧,上去看看?”江明华在征得旁边杂货铺老板同意后,熟练地搬开了那把靠在墙边的老旧竹梯,架在了小楼面向巷子的侧墙。梯子斜靠在一个不起眼的、离地约三米高的侧窗处。那扇窗通向顶层平台下方的一个小夹层,是从外部上去测绘阳台最便捷的入口。

林雪萍看着那架吱呀作响、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竹梯,犹豫了一下。江明华立刻捕捉到了她的紧张,温和但不容置疑地说:“我在下面扶着,很稳。你上去后,从那个窗口进去就行,里面平台是平的,很安全。”他稳稳地握住了梯子两侧最粗壮的部分。

看着他沉稳笃定的眼神,林雪萍心中的一丝畏惧情绪悄然退去。她吸了口气,扶住梯子,开始小心地向上攀爬。竹梯随着她的动作发出轻微但令人牙酸的咯吱声,每一步都踩得格外谨慎。江明华仰头看着她,手臂肌肉微微绷紧,稳定着梯身,目光专注,像守护着珍贵的易碎品。

当林雪萍终于成功攀上那小窗口,灵活地侧身钻进去,双脚落在坚实的水泥平台上时,她才松了一口气,回头向下望去。

清晨的阳光恰好在这时穿过狭窄的巷子上空,如同舞台追光灯一般投射在江明华站立的位置,给他周身镀上了一层温煦的金边。他站在巷子的阴影与阳光的交界处,微仰着头,晨风将他额前的碎发吹动,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和专注的眼睛。他仍稳稳地扶着那架旧梯子,仿佛守护着她每一步向上的道路。那幅画面安静又充满力量,让林雪萍的心弦被狠狠地拨动了一下。一个男人在认真做事时流露的责任感、以及在守护重要之人时的沉稳专注,有着难以言喻的魅力。

“好了!很稳!”江明华见她安全到达,嘴角也漾开一丝安心的笑意。他将手中的公文包和装着图纸的硬质文件筒,小心地绑在梯子顶端一根横杆上,“图纸在里面,递给我。”

林雪萍依言从文件筒里抽出一张展开的蓝图和一个激光测距仪。江明华也借力踩住梯子中间的横档,一手扶着梯子,另一只手稳稳地接过她递下的工具,然后利落地几步也攀了上来,动作敏捷而专业。

小小的夹层平台只比窗口高出半米多,空间并不宽敞,勉强容得下两个人站立。站直身体,视线豁然开朗。平台就位于那个要测绘的、仅剩几根锈蚀铁围栏的半废弃阳台下方。站在这里,可以平视这个阳台朽坏的木地板底部、以及连接主楼体的承重梁柱结构,位置绝佳。

江明华戴上眼镜,目光变得极为锐利,迅速投入了工作状态。他用指尖轻叩着阳台底部残存的地板龙骨和水泥边缘,仔细分辨材质和风化程度;用激光测距仪精准地对各个结构点进行数据采集;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快速地手绘着关键节点的草图,标明损坏情况。他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头进行多角度拍摄记录,尤其对那些装饰性的拱券连接部位进行了细节扫描。偶尔会皱起眉头,陷入思考,或者在笔记本上快速计算着什么。

林雪萍站在他身侧后方,静静地看着他专注工作的侧脸。晨光勾勒出他挺拔的鼻梁和下颚线,连眉宇间那因思考而微微聚起的细纹都显得格外有魅力。指尖握着笔在图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工具碰撞的轻微脆响,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沉稳、专注、在毫厘之间寻求精确与平衡的专业气场,让她有些移不开眼。她很少这样近距离地沉浸式观察他工作时的状态——那个在学校之外,在属于他的专业领域里发光的江明华。

她看到图纸上那些他笔触精准的线稿、标注的数值数据。这让她忽然想起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的茫然无措。那时自己对未来一片模糊,而江明华却早已目标明确地锁定了建筑学。她记得他厚厚的笔记,里面也画满了各种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建筑草图。回忆与现实交织,她不禁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悄悄对准了此刻正半蹲着身体,用尺子测量一处裂缝长度的江明华侧影。阳光落在他身上,将他的专注定格成一帧静谧的图画。她按下了拍摄键。

“这里,” 江明华没有抬头,但仿佛背后长了眼睛,他一边在图纸上标注,一边自然地开口,“看到了吗?这块嵌入墙体的钢筋混凝土过梁,虽然看起来很旧,但结构主体非常完好,应该是当年花了大价钱的,是重要的结构支撑点。复原时关键是要保护好它。”

林雪萍凑近了些,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仔细看去。那是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沾满灰尘的灰白色结构。“好像……确实比旁边风化得厉害的地方看着结实很多?”

“嗯,这就是为什么这房子主体还能扛这么多年。”江明华赞赏地看了她一眼,为她能理解建筑结构的关键点。“材料、工艺,还有时代特征的选择都很有意思。建筑是会说话的,讲述的是建造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技术,甚至那个家庭的实力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