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周末的画廊与橱柜里的旧时光(第2页)
“不急这一时,”江明华笑着插话,“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能帮忙?别拿我当外人看,今天也是来做义工的。”他看了看旁边还没组装好的一个矮台,那是准备放置一些互动装置的。
“那太好啦明华哥!这里正需要你!”许清瑶一点不客气,“韵华,那个矮台图纸有点问题,接口对不上,你去给明华哥打下手呗?”她自然地分配任务。
江韵华巴不得:“没问题!哥,工具在那边。”他带着江明华朝堆放着木材零件的小工作区走去。
林雪萍看着两个男人挽起袖口走向工具的背影,目光柔和。她转头对许清瑶说:“有他们在那边动手,我们倒有空闲找找地方坐一下?或者去看看你准备展出的作品?我很好奇。”
许清瑶脸上的欣喜不加掩饰:“当然好!我的展品就在摄影区,还没挂出来。”她带着林雪萍绕过忙碌的人群,走向相对清静的后方区域。
在摄影分区,许清瑶从一个存放贵重物品的铁皮储物柜里,小心翼翼地捧出几个厚实的黑色文件盒,又从随身的帆布托特包里,拿出一个沉甸甸的相机包。打开文件盒,里面是她精心挑选并初步处理过的一沓沓摄影作品样片。
“我想做一组叫‘城市肌肤’的对比主题,”许清瑶一边小心地摊开样片,一边向林雪萍讲述她的创作思路。这是她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向既是老师又像姐姐的林雪萍展示自己的核心作品。“一部分是滨城最新的摩天大厦玻璃幕墙折射出的极致光效,冰冷的几何之美;另一部分是老城区那些岁月蚀刻过的墙皮、铁门、石阶上的苔藓,是带着温热的肌理记忆。我想用镜头语言捕捉这两种‘肌肤’的质感、温度,形成一种碰撞的对话。”
林雪萍屏息凝神地翻阅着这些照片。光影的捕捉极其精准而富有表现力。那些冰冷的钢铁森林被许清瑶赋予了奇特的流动感;而那些老旧的细节,却又被她拍出了一种倔强的生命力。这不是简单的景物记录,而是带着强烈个人观察和艺术表达的作品。
“清瑶,”林雪萍抬起头,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惊艳和欣赏,“这个立意非常独特!这些样片…张力十足。你捕捉到的不仅是视觉,还有触感和时间沉淀的痕迹。这种对比和对话感,非常有力量。”她的评价发自内心,既专业又充满长辈的鼓励,“这组作品必定是展览的一大亮点。我很期待看到它们完整呈现在展墙上的样子。”
得到林雪萍如此直白的赞赏,许清瑶的脸更红了,眼睛亮得像夜空里的星辰,充满了被认可的巨大鼓舞。这份鼓舞不仅仅是来自老师的专业肯定,更带着一种亲近的人真正理解的温暖。
“谢谢林老师!能得到您这样的评价,我真的…真的很开心!”她激动地捏了捏手心,“我会更仔细地调整最终的输出质量和排版!”
“慢慢来,别太有压力,已经很好了。”林雪萍柔声安抚,目光扫过许清瑶放在一旁的相机包。那是她非常熟悉的款式,江明华也用过。
而另一边工作区,矮台在江明华的审视和熟练操作下,比对着图纸,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一个加工件的尺寸误差导致了榫卯无法扣合。江明华直接拿来工具稍作修整,然后用强力的木工胶配合加固夹具,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江韵华在旁边打下手,递工具,清理木屑,配合默契。
工作间隙,江韵华看着哥哥利落又从容的动作,不由得问:“哥,你们那个河西老社区的公共空间改造项目,进展还顺利吧?”
江明华将最后一个夹具拧紧,直起身擦了擦额头上微沁的汗珠,脸上露出一丝介于满意和思索之间的表情:“前期沟通磨了挺久,方案定了三版。主要是居民们对社区记忆点特别看重,不愿意轻易抹去那些老店铺的印记。所以方案调整了,保留那些有历史感、能唤起共同回忆的空间片段,比如那面几十年的老墙砖、某个老裁缝店的招牌样式,然后以它们为核心节点,串联起新的、更适合当下交流的空间。设计不是抹除过去造未来,而是让记忆和新生有机融合。难点不少,但蛮有意思。”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沉浸于创造性工作时的温度。江韵华似懂非懂地点头,但哥哥话语中对“记忆与新生融合”的理念,他隐约觉得和他现在协助许清瑶在做的事情,在某种精神内核上遥相呼应。他看着不远处正在和林雪萍热烈讨论着的许清瑶,夕阳的金红色暖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照在她们身上,为她们的轮廓镀上柔和的金边。专注、热诚、带着对美的执着追求,这样的许清瑶,总能轻易牵动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忙碌告一段落,林雪萍注意到窗外的光线已从明亮的午后转为瑰丽的黄昏。她抬手看了看腕表,提议道:“时间不早了,我看大家也累得不轻。要不今晚一起简单吃点东西?我请客,算是给布展小组辛苦了一天的小慰劳,顺便犒劳一下你们。”她微笑着看向许清瑶,眼神带着亲昵的关怀,又转向刚从工作台擦着手走过来的江明华和江韵华。
许清瑶忙活了大半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几口,此刻放松下来,也觉饥肠辘辘,闻言立刻开心地响应:“好呀好呀!谢谢林老师!韵华?你也一起吧?”她目光转向江韵华,带着自然而然的询问,仿佛早已习惯这样的相处模式。
江韵华自然不会拒绝:“行,我也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能和哥哥、林老师还有许清瑶一起吃饭,他求之不得。
江明华也点头同意:“好主意,找个近的方便。”
四人选在学校附近一家口碑很好的家常小馆。店面不大,但干净温馨,点了几道店里的招牌家常菜:砂锅粉丝蟹煲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上桌,蟹肉鲜嫩,粉丝吸饱了汤汁;菠萝咕咾肉酸甜适中,炸得外酥里嫩;清炒时蔬碧绿爽脆;再配上一大碗菌菇炖鸡汤,香气扑鼻。
不同于之前在快餐店的偶遇,这次是默契相约。席间的气氛更加自在融洽。许清瑶和江韵华边吃边继续讨论展览的最后细节和可能出现的状况,两人思维活跃,想法层出不穷,有时免不了又要“争执”几句,引来林雪萍和江明华包容又带点打趣的微笑。
林雪萍主要扮演倾听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偶尔在菜的分量或者咸淡口味上提出贴心的建议。江明华则和弟弟讨论着一些关于空间规划和结构稳定的想法,并将那些社区改造中的有趣小故事分享给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林雪萍安静地听着,为江明华夹起一块饱满鲜美的蟹钳肉。他自然地接过,回以一个温柔的眼神。
“哥,你们后来是怎么解决那个社区活动中心屋顶承重问题的?”江韵华咬着一块咕咾肉,好奇地追问刚才未讲完的细节。
江明华放下汤匙,喝了口茶:“那个老屋顶结构很特别,有几根主梁用的是本地的粗大毛竹,内嵌了特殊的糯米粘合加固法,几十年了依然坚固得不可思议。我们请了老匠人来看过,最终方案是在保留它们的前提下,采用了极其轻便的新型复合材料加固整个平面,既保住了那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构件,又满足了新功能需求。有时候,最好的解决之道,恰恰藏在过去里面。”他感慨道。工作带来价值感的同时,也让他更深地理解了历史和人文的温度。
一顿饭在食物的香气和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很快就过去了。饭后许清瑶还想回展馆再盯一会儿收尾工作,江韵华自然是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