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2集:《古刹风云之佛像失踪》(第2页)

“杜先生,就是这里。”圆慧方丈已经在殿内等候,他再次向杜志远介绍了情况,语气中充满了痛心,“这尊毗卢遮那佛,是本寺的根基所在,恳请杜先生务必竭尽全力,找回宝物。”

“方丈放心,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职责。”杜志远安慰道,随即目光转向了供台和整个殿内,“我们会仔细勘查现场,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小林,开始吧。”

小林立刻戴上手套和鞋套,拿出专业的勘查设备,小心翼翼地走进殿内,开始对现场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他先是观察了门窗,正如之前所说,门窗的插销和锁具都完好无损,没有强行撬动的痕迹。

“杜队,门窗没有被破坏的迹象。”小林汇报道,“门锁是老式的铜锁,从外面锁上的话,里面不打开插销是无法从外面进来的。而从里面锁的话,外面也打不开。”

杜志远走到门边,仔细观察着锁孔和门框,又伸手推了推窗户,确实纹丝不动。“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近乎密室的环境?”他喃喃自语,眉头微蹙。密室盗窃,难度极大,要么是内部人员作案,要么就是窃贼拥有极高超的开锁技术,或者……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通道。

他又走到供台前,蹲下身,仔细观察着那个垫子上的痕迹。痕迹很清晰,说明佛像被移动时相对平稳,没有过多的拖拽。“佛像有多重?”他问圆慧方丈。

“约莫有三十余斤。”圆慧方丈回答。

三十多斤,虽然不算特别沉重,但要在不发出声响、不被发现的情况下,从这个严密的殿内搬走,绝非易事。而且,窃贼是如何避开夜间巡逻的僧人呢?

“昨晚的巡逻路线和时间,能否详细告知?”杜志远问智清。

智清连忙叫来负责巡逻的僧人名录和巡逻日志。杜志远接过,仔细查看。巡逻僧人共有四人,分两班,每两个时辰巡逻一次,覆盖了寺院的主要区域,包括毗卢殿附近。根据日志记载,昨晚各个时间段的巡逻都没有发现异常。

“有没有可能巡逻僧人疏忽了?”小雅问道。

“可能性不大。”智清摇头,“寺规森严,巡逻是重要职责,僧人不敢懈怠。而且,昨晚也没有特殊情况,天气晴朗,能见度尚可。”

杜志远站起身,环顾整个大殿。大殿内除了供台,还有几尊较小的佛像,以及一些法器和香炉,但都完好无损。窃贼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那尊鎏金毗卢遮那佛。

“小林,仔细检查殿内各处,包括墙壁、地面、屋顶,看看有没有隐藏的通道或者异常的痕迹。”杜志远吩咐道。

小林应声,开始用设备对墙壁、地面进行扫描,甚至爬上梯子检查屋顶的椽子和瓦片。老张则开始对寺内的僧人进行初步的询问,了解昨晚到今早的情况,尤其是毗卢殿附近的人员活动。小雅则在一旁记录,并开始整理静心寺和这尊佛像的相关资料。

杜志远则走到殿外,观察着毗卢殿的外部环境。毗卢殿位于寺院的中轴线上,后面是方丈室和一些僧人的寮房,前面是一个宽敞的庭院,两侧有配殿。周围的建筑都不算高,屋顶的瓦片也没有明显的撬动或攀爬痕迹。

“杜队,”小林从殿内出来,摇摇头,“内部检查完了,墙壁、地面、屋顶都很正常,没有发现隐藏通道,也没有明显的攀爬或撬动痕迹。另外,我在供台周围提取了一些脚印和指纹,但都是寺内僧人的,没有发现陌生的痕迹。”

“一点线索都没有?”老张走过来,皱着眉,“我问了几个昨晚值班和今早最早到的僧人,他们都坚称没看到异常,也没听到声音。这就怪了,难道佛像自己长腿跑了?”

杜志远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毗卢殿的方向,眼神深邃。他知道,越是看似没有线索的案子,往往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密室、目标明确、毫无痕迹……这一切都指向了一种可能性——这起盗窃案,很可能是内部人员所为,而且是对寺内环境和佛像非常熟悉的人。

第三章:蛛丝马迹

“内部人员?”当杜志远提出这个推测时,圆慧方丈和智清禅师都愣住了,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杜先生,这……这恐怕不妥吧?”圆慧方丈双手合十,“我寺僧人虽不敢说个个都是圣贤,但也都是恪守清规戒律之人,怎会做出这等盗窃镇寺之宝的勾当?”

“方丈,我并非怀疑所有僧人,只是从目前的线索来看,这是最合理的推断。”杜志远解释道,“门窗未损,说明窃贼很可能有钥匙,或者熟悉如何在不破坏门窗的情况下进入;能避开巡逻,说明对巡逻路线和时间非常清楚;目标明确,直指金佛,说明对佛像的价值和重要性了然于胸。这些条件,外部人员很难同时具备,而内部人员,尤其是在寺内待久了的人,则可能性极大。”

智清禅师沉默了,虽然不愿相信,但杜志远的分析确实有道理。“那……杜先生打算如何排查?”

“需要对所有在寺内的僧人,包括常驻的、挂单的,进行一次详细的询问和背景调查。”杜志远说,“同时,我需要了解寺内最近是否有什么异常情况,比如有没有僧人近期行为举止反常,有没有与外界可疑人员接触,或者有没有经济上的困难等等。”

圆慧方丈叹了口气,知道事已至此,也只能配合调查。“智清,你去召集所有僧人,到法堂集合,配合杜先生询问。务必如实回答,不得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