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重生七零:我可能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捌(第2页)
"那就是'东风'基地?"汪璒问道。
路杊没有回答,而是递给她一副眼罩:"规定。"
戴上眼罩后,世界陷入黑暗。汪璒感觉到车子减速、转弯、停下,然后是哨兵的询问声和证件检查。车又行驶了约十分钟,终于停稳。
"可以摘了。"路杊的声音近在咫尺。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地下车库,停着十几辆军用车辆。灰白色的墙壁上刷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荧光灯发出嗡嗡的响声。两名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推着仪器车经过,好奇地看了她一眼。
"跟我来。"路杊拎起她的行李,走向电梯。
电梯下降了足足一分钟,汪璒的耳膜因气压变化而胀痛。当门再次打开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呼吸一滞——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地下大厅,数十名科研人员在各种设备间穿梭。大厅中央,一个巨大的半球形装置正在发出微弱的蓝光。
"量子雷达原型机......"汪璒不自觉地喃喃自语。这设备与她前世在2024年测试的型号几乎一模一样。
路杊敏锐地看了她一眼:"你认识?"
"猜的。"汪璒迅速调整表情,"看结构像是雷达,加上量子实验室的标记......"
路杊没有追问,带她穿过忙碌的大厅,来到侧面的办公区。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镜片的女教授迎了上来。
"汪璒同志!终于见到你了!"女教授热情地握住她的手,"我是基地首席科学家吴芳,你的论文我每篇都读。"
吴芳——汪璒在前世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中国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没想到今生能亲眼见到。
"吴教授,荣幸之至。"汪璒真诚地说。
"别客套了,来看看你的新实验室!"吴芳拉着她走向大厅另一端。
路杊默默跟在后面,像个无声的影子。汪璒注意到他走路时左腿有些微跛,是上次受伤的后遗症吗?
实验室比北京的大三倍,设备全是国际最新款,有些汪璒只在外国期刊上见过照片。角落里甚至还有个小休息室,放着简易床和书桌。
"条件有限,凑合用。"吴芳笑着说,"每周有补给车来,需要什么写清单就行。基地有图书馆、健身房,东区还有个小电影院——虽然片子都是几年前的。"
汪璒抚摸着崭新的实验台,心情复杂。一方面,这里的科研条件堪称梦幻;另一方面,她清楚自己被"保护"在这里的真正原因——军方想要控制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吴教授,研究范围有什么限制?"
吴芳推了推眼镜:"理论上没有。但实际上......"她压低声音,"周将军更关心军事应用。"
果然如此。汪璒点点头表示理解。前世她也经历过类似情况,知道如何在满足军方需求的同时保护基础研究。
路杊交接完手续就离开了,说是"有任务"。汪璒没多问,她清楚军人的纪律。吴芳带她熟悉了基地布局,然后安排了住处——一间约15平米的单身宿舍,简洁但舒适。
"今天先休息,明天再工作。"吴芳临走时说,"晚餐六点,食堂在西区。"
关上门,汪璒终于能独自思考。她从行李中取出母亲给带的辣椒酱和那本《量子力学与军事应用》,轻轻放在床头。书页间夹着路杊留下的字条:"基地图书馆三楼有'特别收藏室',密码是你生日倒序。"
特别收藏室?汪璒记下这个信息,然后开始检查房间。不出所料,在床头灯罩内发现了一个微型监听器。她故意对着空气说:"好累,先睡会儿。"然后关灯躺下,在黑暗中继续思考。
第二天早餐时,汪璒见到了基地的其他科研人员——大约三十人,大多是物理和工程领域的专家。他们对她这个"神童"既好奇又保持距离,只有少数几人主动搭话。
"汪研究员,久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坐到她对面,"我是计算机组的张明,负责量子算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