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七国之乱初现端倪》(第2页)
大殿之上,气氛凝重。李风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藩王们狼子野心,早有不臣之心,此次削藩,他们必定反抗。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军事准备,以防万一。臣愿领兵出征,若藩王敢反,定将其一举平定!”李风身材高大魁梧,声音洪亮,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苏琳也点头表示赞同:“李将军所言极是。同时,我们也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向天下百姓阐明削藩是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争取民心。让百姓们明白,朝廷此举是为了他们的福祉,而非无端挑起事端。”苏琳是朝中老臣,历经数朝,见识广博,他的建议沉稳而又全面。
汉景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一面加强边境防御,派遣得力将领驻守各处关隘,防止藩王与外敌勾结;一面安排官员在民间宣传削藩的意义。官员们深入各地乡村、城镇,向百姓们讲述藩王势力过大的危害,以及削藩对国家稳定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然而,藩王们的动作更快。
吴王刘濞联合了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濞亲自挂帅,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叛军,一路攻城略地。他坐在战车上,威风凛凛,望着前方的城池,心中满是野心:“这天下,迟早是我的!”叛军士气高昂,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逼近了长安。
汉景帝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上,大臣们议论纷纷,场面一片混乱。有人主张立刻派兵镇压,认为叛军虽来势汹汹,但朝廷兵力雄厚,只要指挥得当,定能取胜;有人则建议先与藩王谈判,避免战争,毕竟一旦开战,生灵涂炭,百姓受苦。
“陛下,叛军势大,若贸然出兵,恐难以取胜,不如先与他们谈判,拖延时间,再作打算。”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显然被叛军的气势所吓倒。
汉景帝看向晁错,问道:“晁爱卿,你意下如何?”晁错向前一步,挺直腰板,坚定地说:“陛下,藩王叛乱,罪不可恕,必须坚决镇压,绝不能妥协。否则,朝廷威严何在?今日若向他们低头,日后必定会有更多的藩王效仿,我大汉江山将永无宁日!”晁错目光坚定,直视着汉景帝,仿佛在向他传递着无尽的勇气和决心。就在这时,袁盎站了出来。袁盎与晁错素有嫌隙,平日里就对晁错的行事风格不满。此刻,他见机会来了,便趁机进谗言:“陛下,七国之乱皆因晁错削藩而起,只要杀了晁错,叛军便师出无名,自然会退兵。”袁盎表面上说得义正言辞,可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汉景帝心中十分纠结。杀晁错,他实在不忍,毕竟晁错一心为国,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提出削藩之策,忠心可鉴;但不杀,又担心叛军继续进犯,长安危在旦夕。他在大殿中来回踱步,心中痛苦万分,每一步都仿佛有千斤重。
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汉景帝为了暂时稳住局势,忍痛下令处死了晁错。当刽子手手起刀落的那一刻,天空仿佛都黯淡了几分。晁错,这位一心为国的忠臣,就这样含冤而死。
然而,叛军并未如汉景帝所期望的那样退兵,他们继续向长安进发,局势愈发危急。汉景帝懊悔不已,他深知自己中了叛军的圈套。“朕糊涂啊,竟错杀了忠臣!如今叛军不退,朕该如何是好?”汉景帝捶胸顿足,眼中满是悔恨的泪水。
苏琳安慰道:“陛下,事已至此,懊悔也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兵平叛,挽回局面。李将军已做好准备,定能不负陛下所托。”苏琳虽然心中也十分悲痛,但此刻他更明白,要稳定军心,鼓舞皇帝的士气。
李风领命出征,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回到军营后,他立刻召集手下将领,精心制定作战计划。他站在军事地图前,手指着上面的标记,详细地分析叛军的弱点:“叛军虽人数众多,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能力差。他们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内部矛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各个击破。先集中兵力攻打叛军的薄弱环节,打乱他们的阵脚,再逐步推进。”李风的分析条理清晰,让将领们心中顿时有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