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家和 作品

第116章 《外戚争权风云涌,儒术治国是非多》(第2页)

陈汤怒不可遏地吼道:“老子在那遥远的西域,整天喝着风沙,忍受着艰苦的环境,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可到头来竟然就得到这样的待遇?”然而,皇命难违,他即使心中有再多的不满和愤恨,也只能无奈地对着地图生闷气,徒呼奈何。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因为陈汤的事情而稍有停歇,反而愈发激烈起来。然而,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民间却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

原来,那些儒生们不知从何处翻出了一本古老的《周礼》,他们如获至宝,坚持要按照书中所记载的内容来改变现有的制度。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提议纷纷涌现,比如恢复早已被废弃的“井田制”,还有实行严格的“禁酒令”等等。

这些举措可把老百姓们给折腾惨了,大家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以卖酒为生的人,更是叫苦不迭。就像那位李掌柜,他一脸愁容地哭诉道:“这酒都不让卖了,我一家老小可怎么活啊?难道真要让我们去喝西北风吗?”

刘奭身着便服,悄悄地走出皇宫,想要了解一下民间的真实情况。他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听到了人们的各种抱怨和不满。这些声音让他的心中不禁打起了鼓,对自己所推行的改革产生了疑虑。

回到宫中,刘奭立刻召见了贡禹。他忧心忡忡地问道:“爱卿啊,这改革是不是推行得太急了?我听到民间有很多怨言啊。”然而,贡禹却毫不退缩,梗着脖子说道:“陛下!成汤、文王都是依循古制而兴盛起来的,我们也应该效仿他们啊!”

刘奭见状,连忙打断贡禹的话,说道:“行了行了!先缓缓,缓缓再说吧。”他觉得贡禹的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的情况似乎并不适合如此激进的改革。

就在刘奭被各方势力折腾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石显和弘恭却越发地嚣张起来。他们依仗着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在朝堂上肆意妄为,排除异己。有一次,御史中丞陈咸上书弹劾石显结党营私,证据确凿。然而,石显却毫不示弱,反手给陈咸扣上了一个“诽谤先帝”的大帽子。刘奭看着跪在地上喊冤的陈咸,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这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啊?

可是,面对石显的哭诉和他所谓的“忠心耿耿”,刘奭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石显,将陈咸罢官免职。

后宫之中,王政君与傅氏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王政君的儿子刘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而傅氏却开始在刘奭面前不断地煽风点火,企图让刘奭立她自己的儿子刘康为太子。

就在这一天,傅氏在刘奭面前哭得如梨花带雨一般,她哀怨地说道:“陛下啊,您看看骜儿,他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哪里比得上康儿那般聪慧过人呢?”刘奭看着傅氏那楚楚可怜的模样,心中不禁有些动摇。

与此同时,王政君得知了这个消息,她心急如焚,深知如果再不采取行动,那么她们王家在后宫中的地位恐怕就难保了。于是,她立刻派人将自己的兄长王凤找来,焦急地对他说:“哥啊,你看看现在这情形,再不想办法的话,咱们王家可就真的完了!”

王凤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突然心生一计。没过多久,长安城的街头巷尾便开始流传起一首新的童谣:“傅家女,心眼毒,想夺太子把位固。王家儿,守正道,辅佐明君天下笑。”

这童谣就像一阵风一样,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着这首童谣,对其中所指的傅家和王家议论纷纷。

刘奭自然也听到了这首童谣。他听后,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这童谣究竟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难道真的是有人故意散播的吗?

想到这里,刘奭立刻召见了石显,将这首童谣念给他听,并问道:“你觉得这童谣是不是有人故意编造出来的?”

石显心中暗喜,表面上却装出一副认真调查的模样,回答道:“陛下,臣已经派人去查了。据说是几个市井无赖闲来无事,胡乱编造的。”

刘奭听了石显的话,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证实。不过,经过这件事情,他对傅氏的盘算倒是多了几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