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三第18章 六出祁山与智斗曹魏(第2页)
“你懂什么?”曹真瞪着辛毗,厉声道,“当年淝水之战,东晋就是靠八公山上的草木,成功地吓退了敌军。咱们这鹅叫,可比那些草木管用多了!”\"
从此以后,魏军大营变得异常热闹。白天,士兵们忙碌地扛着沉重的青石,艰难地修筑着城墙。他们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滚落,浸湿了衣甲。在炽热的阳光下,这些被汗水浸透的衣甲很快就会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霜。
夜幕降临,军营里并没有因为白天的劳累而安静下来。相反,此起彼伏的“鹅鹅鹅”叫声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些鹅是曹真特意安排的,他认为鹅的叫声可以吓退敌人,同时也能为军营增添一些生气。
然而,有一天夜里,几只饥饿的野狼趁着夜色悄悄地潜入了鹅群。刹那间,鹅群被惊扰,鹅飞狗跳,铜铃大作。睡梦中的魏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喧闹声惊醒,他们惊慌失措,以为是蜀军趁着夜色发动了袭击。
在慌乱中,魏军士兵们失去了理智,开始相互践踏。一时间,军营里乱成一团,呼喊声、哭叫声交织在一起。这场混乱最终导致了三人被踩断肋骨,伤势严重。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洒在军营里时,曹真得知了昨晚发生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并没有对这件事感到懊恼或自责,反而在战报里洋洋得意地写道:“我军‘鹅防体系’初显神威,成功吓退敌军的试探性进攻。”
三、街亭的\"关键之战\"与马谡的\"纸上谈兵\"
诸葛亮首次北伐前,在丞相府设下家宴。席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诸葛亮执起马谡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幼常啊,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道,关乎此次北伐的成败。此去务必当道扎营,筑起鹿角壕沟,严加防守,万不可轻敌啊!”
马谡听后,心中豪气顿生,他猛地灌下三大碗烈酒,顿时觉得热血沸腾,脸颊通红。他拍着胸脯,大声说道:“丞相放心!我自幼熟读《孙子兵法》,对其中的兵法谋略倒背如流,此番定让张合有来无回!等我凯旋归来,定要请您尝尝街亭的烤全羊!”
数日后,马谡率领大军抵达街亭。他站在高处,俯瞰四周险峻的山势,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甩掉头盔,任由头发散乱地飞舞,然后挥舞着令旗,高声喊道:“丞相说当道扎营,可曾读过《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咱们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待魏军来攻,定能势如破竹,杀他个片甲不留!”
王平心急如焚,在原地不停地踱着步,他身上的铠甲随着他的动作发出叮叮当当的撞击声,仿佛也在为他的焦急而颤抖。
“参军啊!这山上根本就没有水源,如果我们的汲道被敌人截断了,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王平满脸忧虑地对马谡说道。
然而,马谡却对王平的担忧不以为然,他冷笑一声,猛地一脚踢翻了面前的行军锅,锅子在地上翻滚了几圈,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
“妇人之见!”马谡怒目圆睁,呵斥道,“你难道不知道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吗?他背水一战,大破赵军;还有项羽的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同样是以少胜多!我现在这样做,正是效仿那些古代的名将啊!”
说完,马谡转身对传令兵高声吼道:“传令各营,立刻上山扎寨,如有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
魏军在张合的率领下,如疾风般迅速抵达了山下。张合站在山脚下,抬头望着山上飘扬的蜀军旌旗,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得意的笑容。“哈哈,真是天助我也!”张合抚掌大笑,心中暗自思忖,“这马谡如此愚蠢,竟然选择在这缺水的山上扎寨,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他随即下令让士兵们用土袋将山下的溪流堵塞起来,断绝了蜀军的水源。接着,张合又让人在谷口燃起炊烟,烤起了香喷喷的羊肉。
蜀军士兵们站在山上,远远地望着山下那滋滋冒油的羊肉,再看看自己干裂的嘴唇,心中的饥渴愈发难耐,军心也开始渐渐动摇。
到了第三天,终于有士兵忍不住了,他偷偷地用自己的佩刀在地上挖了三尺深,然而,除了几捧黄泥之外,什么都没有挖到。
更荒唐的是,马谡为了稳定军心,竟然下令将砚台里的残墨兑水,然后美其名曰“玄玉露”,让士兵们饮用。
街亭失守当夜,马谡蜷缩在断墙下,怀里还死死抱着《孙子兵法》。看着溃逃的士兵们互相争抢马尿解渴,他终于崩溃大哭:\"书上明明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
四、空城计的\"极限心理战\"与司马懿的\"职场顾虑\"
街亭之战,蜀军大败,诸葛亮被迫撤军至西城。此时,西城城楼上,诸葛亮的手指在那把焦尾琴上微微颤抖着。他的目光越过城墙,落在远处扬起的漫天尘土上,那是魏军逼近的迹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诸葛亮突然轻笑出声。他转头对身旁的童子说道:“取我那套待客的云纹茶具来。”童子一脸惊恐,捧着茶具的手都在发抖:“先生,魏军就要到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似乎对童子的担忧不以为意。他缓缓地将蒙顶甘露倒入紫砂壶中,动作优雅而从容。然后,他对童子吩咐道:“把《凤求凰》的曲谱换成《十面埋伏》,但要奏得像《春江花月夜》。”
童子虽然心中不解,但还是照做了。随着悠扬的琴声响起,袅袅茶烟在城楼上弥漫开来。诸葛亮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香四溢。
在这紧张的时刻,他却显得如此淡定自若。他的目光落在城门处,那里有几个老卒正慢吞吞地扫地,仿佛对即将到来的魏军毫无察觉。这一幕让诸葛亮想起了二十年前在隆中草庐抚琴的时光,那时的他也是如此的心境平和。
当司马懿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如汹涌的波涛一般涌向城下时,城楼上原本悠扬的琴声却突然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掐断了一般,突兀地断了半拍。
这半拍的停顿,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的心跳都不禁为之一滞。
司马昭见状,心中一紧,他紧紧握住手中的佩剑,目光如炬地盯着城门,高声喊道:“父亲!城门大开,定是空城无疑啊!”
然而,司马懿却像是完全没有听到儿子的呼喊一般,他的目光如同鹰隼一般,死死地盯着城楼上的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身后,一个若隐若现的书童引起了司马懿的注意。那孩子的袖口处,沾着一些墨迹,而那墨迹的颜色,分明是未干的调兵文书!